转自:团结报
□王 琦
“这样误导消费者的商标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欺诈吗?”据媒体报道,湖北武汉市赵女士在一家商店购买了“一品牛肉干”,回家仔细一看才发现,肉干不是牛肉,而是猪肉制品,“一品牛”实为商标。
在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商标作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本应清晰、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然而近年来,一些生产企业却玩起商标的“文字游戏”,打“擦边球”。类似“一品牛肉干”等商标名称或包装设计,利用文字的模糊性和消费者的认知偏差,精心设置陷阱,诱导消费者作出错误购买决策。
商标“文字游戏”的背后,是生产企业对利益的贪婪追逐。通过模仿知名品牌、夸大产品功效或成分含量,这些企业试图以低成本获取高溢价,实现快速盈利。然而,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市场将失去创新动力,消费者也将陷入“买啥都怕假”的信任危机。
更为严重的是,商标“文字游戏”还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比如,“0蔗糖”产品实际含有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严重威胁健康。而消费者在面对这些误导性商标时,往往因缺乏专业知识而难以辨别真伪,维权之路更是困难重重。举证难、鉴定难、追溯难,加之维权成本高昂,使得许多消费者在受到欺诈后选择沉默,进一步助长了不法企业的嚣张气焰。
商标“文字游戏”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与商标审查环节的漏洞密不可分。一方面,使用商标无需核准注册即可使用,使得一些具有误导性、欺骗性的商标得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注册商标审查过程中,不同审查员对商标是否具有误导性的判断存在差异,加之部分申请人通过拆分商标等方式规避审查,使得一些潜在误导性商标得以通过注册审核。这些漏洞为不法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也暴露了监管体系的不足。
整治商标“文字游戏”,必须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监管部门应完善审查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商标名称进行语义分析,筛查可能存在误导性的词汇,从源头上遏制不良商标的注册;同时加强日常监测,结合企业和消费者举报线索,及时调查和处理存在歧义或争议的商标。行业协会应推动建立商业伦理公约,规范企业行为,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增强维权意识,遇到误导性商标时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此外,还可以建立商标注册信用承诺制度,对以欺骗手段取得商标注册的主体依法宣告商标无效并列为失信主体,形成有效震慑。
商标不是“文字游戏”的玩物,更不是不法企业的“财富密码”。只有构建起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才能有效遏制商标“文字游戏”的泛滥势头,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