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记者 雷欣钰
“基层审判不止于结案,更要实质性化解矛盾。大局意识是关键,不仅要裁判案件,更要实质性解决纠纷。”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审判员、一级法官孔菲的这句话,道出了她对司法工作的深刻理解。
在审判经验的积淀中,孔菲以“存天理、释法理、晓情理”的初心,将案件办理从“1”延伸至“1+”,为司法实践注入温度、广度与力度。
在一起不当得利纠纷中,两姐妹因母亲工亡补助金起诉原单位。孔菲却从企业反馈中敏锐发现症结——死者年迈的母亲尚未参与协商,亲情隔阂才是矛盾根源。恰逢清明节,她追加老人为共同原告,以已故亲人的牵挂为切入点耐心调解,最终促成祖孙三人达成分配共识。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纠纷,更修复了濒临破裂的亲情。
这是2024年,孔菲作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巡回审判庭成员支援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时审结的案件。作为第一批流动审判庭支援办案法官,2024年4月9日至2025年4月,在城北法院办案期间,孔菲审结的案件,近半数以调解或当事人撤诉方式结案。
“基层的案件大多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案件审理,我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对如何通过具体的工作,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理性的思考。”在孔菲看来,裁判文书是“法理”的载体,而调解室里的促膝长谈、田间地头的实地走访,才是“情理”的延伸。
“群众要的是解决问题,而非程序空转。”孔菲不仅这么说,更是运用到了实践中。在一起多年未决的拆迁补偿纠纷中,当事人陷入民事与行政诉讼的循环。孔菲没有止步于“按程序审理”,而是抽丝剥茧梳理案件脉络,提出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和解,打破了“程序空转”的僵局。
在审理某棚户区改造群体性诉讼时,孔菲深知案件背后是群众的切身利益与重大公共利益的平衡。多次走访、反复协调、启动府院联动机制……她用耐心消除隔阂,用智慧凝聚共识,最终仅两名原告选择继续诉讼,实现了“双赢多赢共赢”。
“办好案件只是‘1’,更要在‘1’后面加些什么。”孔菲的“1+”,是对法治建设的长远思考。针对行政执法规范、行政争议源头化解等问题,她参与起草《关于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建议》及调研报告。
面对当事人送礼说情,孔菲始终严词拒绝,坚守“只认法理不认人情”的底线;要求家人“不收礼、不赴宴、不打听案情”,以清正家风涵养司法正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成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没有理由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孔菲以法律为剑斩断不公,以仁爱为盾守护弱者,以创新为灯照亮前路。她是法治星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更是无数司法工作者用初心守护公平正义的生动缩影。
下一篇:“一件事一次办”背后的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