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顶层设计出台 在深蓝疆域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创始人
2025-07-12 02:50:51
0

中经记者 吴婧 北京 上海报道

上海崇明,长兴岛。长江入海口的晨雾里,5公里长的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的码头上,一排排彩色岸桥如钢铁巨人般列队而立。这些被称为“世界贸易之臂”的集装箱起重机,将从这里驶向全球各地的港口。一艘荷兰籍货轮缓缓靠近,工人们正将一台定制岸桥固定在船上——它将穿越马六甲海峡,最终落户鹿特丹港。

21公里长的江岸线上,沪东中华造船的龙门吊正将一块十几米长宽的钢板吊入船坞,焊花在江面雾气中迸溅成星点——这里正在建造的17.4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液货舱能将天然气冷冻至零下163℃,其技术壁垒曾让中国造船人仰望外国同行多年。

这些钢铁巨物构成了海洋经济的实体脉络。如今,这座岛每年产出的船舶海工装备价值超800亿元,2024年实现同比增长20%,占上海全市总量的65%,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版图上一个坚硬的锚点。中国海洋经济的壮阔图景,正沿着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徐徐铺展。

顶层设计保驾护航

从南海陵水36-1超深水气田的蓝色能源涌向粤港澳大湾区,到上海长兴岛的LNG运输船劈开远洋碧波;从广东江门“海工装备”的国际征程,到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中国海洋经济正以壮阔实践诠释着“向海图强”的深刻内涵。

“海洋经济是与陆域经济、空天经济等相提并论的不同空间维度透视,是国民经济整体的内在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曙光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顶层设计顺理成章。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创新驱动、生态优先”路径。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经济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海洋经济列为“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之一。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海洋经济作为顶层设计,凸显海洋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地位。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自然资源部的政策法规库中,涉及“海洋管理”的相关政策有250条,远高于地质环境管理(52条)、测绘地理信息管理(205条)等业务类型。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随着陆地战略资源日益短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对记者坦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其作为顶层设计有助于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向海图强”。

各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

随着海洋经济顶层方案的出台,沿海地区也在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部署,其中,浙江、海南、福建、广东等省份相继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海洋经济发展路径和目标。

在地方部署安排中,广东省强调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重点发展海洋牧场、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现代航运等多个产业。浙江省则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其中包括推进强港重大项目120个、投资600亿元以上。

政策层面,各地陆续出台海洋经济相关政策文件。例如,大连市于6月18日就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征求意见,上海于6月25日出台《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广东于7月1日正式施行《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厦门于7月2日出台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刘曙光表示,广东是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海洋经济大省与海洋经济强省,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正式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和浙江、山东一起成为国家第一批海洋经济国家战略实施省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广东深厚的海洋经济发展实力以及省政府强烈的超前政策意识,是其领先发布新一轮海洋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

和广东类似,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沿海直辖市,其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可替代,加之上海与周边长三角地区世界级造船与海工装备研发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使其成为国家现代中高端海洋经济发展的典范。

2025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提出“3+5+X”产业体系(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5大新兴产业+X未来产业),与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相匹配。

除此之外,海南不仅是我国离岸自贸港政策实施重要核心区,也是开展南海乃至大洋深远海开发的桥头堡。海南自贸港享有零关税、低税率政策,是当今复杂国际格局中我国坚持深度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在海洋体验旅游、深海科技、海洋国际金融等被赋予厚望。

筑牢“向海图强”制度基石

当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亿元,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6653亿元,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7209亿元,带动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37843亿元。

根据国际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口径及产值可比价格测算,我国在海洋经济整体规模上已经成为全球领军者,尤其在海洋航运、造船与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养殖与捕捞、海上风电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海洋经济的国民经济占比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处于较高水平,是无可争议的海洋大国。”刘曙光表示。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后,各地海洋经济有望再次提速。在市场看来,制度保障是海洋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到《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从“蓝色债券”到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政策工具的精准发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长兴岛的“链长负责制”、广东的涉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彰显了地方探索与顶层设计的良性互动。

政策的温度往往体现在细节里。上海长兴岛管委会的档案柜里,存放着2024年帮助企业解决的137个问题记录:从协调跨区物流,到为科技攻关项目争取50%的贷款贴息。在“专精特新融合创新”专场活动上,沪东中华与12家中小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部分零部件外包,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培育了产业链韧性。这种“央企领跑+中小企业跟跑”的模式,让长兴岛在全球造船业周期波动中保持了稳定性。

对于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持续拓宽。在刘曙光看来,政策对海洋经济的支持,一方面要促进海洋科技创新,继续突破涉海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尤其是在深海装备、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黄昏时分,夕阳给长兴岛的钢铁丛林镀上金边。从长江入海口的这片热土望向深海,长兴岛的钢铁巨轮正承载着国家意志与民族期盼,驶向更广阔的海域。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这样的“长兴故事”必将不断续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的海洋动能。

从“璇玑”系统在南海的旋转,到“梦想”号钻探船在马里亚纳海沟的钻探,在这片占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疆域里,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新的海洋文明叙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许由洗耳&rdq... 传统的儒家故事里,“许由洗耳”是赞赏山中高士的典型故事,许由是典型的高士。历朝历代的隐士,许由算是隐...
浩福创意 HFUS,拟转板美国...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自上海的浩福仲逸文...
墨总统:反对美方加征关税 每经AI快讯,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11日表示,墨方反对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做法,呼吁通过加强区域...
42℃+!河南省疾控局、河南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洛阳西北部有强回波正在发展,关注局地强对流可能引发的短时强降水、雷暴大...
微信又有新功能,网友:好实用 安卓用户还能通过这里进入:“看法”二:好看的点赞看双击屏幕,点赞更自由。以前:精准找到右下角的小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