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说起莲花池公园,对老北京人来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里的荷花,当属京城最为壮观的赏荷所在地,每到夏天,不到莲花池看荷花似乎是老北京人一件遗憾的事情。然而,除了看大片美艳的荷花,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莲花池还是探寻北京城肇始起源的一个重要所在,被称为“北京城的摇篮”。
为了能真正把握莲花池的神韵,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仔细打捞莲花池的过往,笔者在近年来曾多次来到这里寻访、漫步,请允许我带您一起揭开莲花池神秘的历史面纱……
3000多年前,这片水源就已存在
每年的七八月份,荷花绽放,莲花池公园游人如织,但平时,这里的游人并不算多。
毕竟莲花池不算大,仅53.6公顷。它既没有颐和园昆明湖的壮阔,也没有圆明园福海的波涛汹涌。但你不要小瞧了这片水面,它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
众所周知,每一个城市的兴起都是沿河而居,有了充足的水源,才是人类栖息的最佳地。莲花池对于北京城来说也是如此。莲花池原本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由东北向西南迁徙过程中留下的一片遗迹。因为地下水丰沛,泉眼众多,泉水汇流成了湖泊。3000多年前,这里还是燕国都城蓟城的地盘,并且是蓟城的水源地。因其在蓟城之西,而被称为“西湖”。它的美景曾吸引了北魏时期郦道元的关注,在郦道元《水经注》中也有所记载:“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
莲花池的湖水向东流去,再转而向南,形成了一条古老的河流——莲花河。这条河流曾是蓟城南门的必经之路,传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洗马,因此得名洗马沟。洗马沟从蓟城南门外奔流而出,向东南方向汇入“灅水”,也就是现在的永定河的下游凉水河。又经通州张家湾流入北运河。所以,现在一提到北京历史上的水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该是莲花池。
这条北京的生命之水,为北京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是由于莲花池的存在,北京在之后的3000多年里一步步的成长,最后更扩建成为金中都城,为北京城迈向全国性都城开启了序幕。从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蓟城,到隋唐幽州城、辽代南京城,再到金代的中都城,莲花池水系一直是古代北京城市供水的重要来源。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关于北京城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但是,当笔者数次到莲花池,望着广场上的题字——“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句话出自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莲花池这种自然形成的湖泊不仅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护了北京的生态环境。
蓟城是在莲花池下游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莲花池是蓟城的“摇篮”。 金灭北宋后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莲花池又成为北京最早的建城之池,由于金海陵王命人在此大量种植荷花,由此改名为莲花池。金代修建了西苑、太液池、同乐园等景观,如今这些金代遗存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莲花池作为北京建城3000多年的历史见证,依然在缓缓流淌。清末,莲花池成了仕贾郊游之所,后荒弃,而后又变成了养鸭场。20世纪80年代新建莲花池公园,1998年恢复建设,2000年12月正式接待游人。
莲花池这个名字,看似不大,是一个水池,其实是一个天然湖泊。一个城市有了水的滋润,才能可持续发展。金中都在莲花池旁建立,就是看中了这里丰沛的水源,并建立了一座超级大都市。我们至今都无法想象800多年前莲花池围绕着金中都,让这座城市成为当时国际大都市的盛景。或许这就是“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的缘由。
海陵王偏爱莲花,使得莲花池名闻遐迩
说起莲花池,很多人第一个都会想到海陵王。据传说,金皇统九年(1149年),金国平章政事完颜亮杀死了堂兄金熙宗,篡夺皇位之后想把国都从上京迁到燕京,又怕朝中有人反对,于是在朝堂上与亲信大臣演了一出移种莲花的“双簧”。海陵王汉学功底深厚,尤其喜欢莲花。他在寒冷的黑龙江上京种植了200株莲花,一个都没有成活,他煞有介事地在朝会上问是何原因?右丞相梁汉臣心领神会地说:“自古江南为橘,江北为枳,非种者不能栽,盖地势然也。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 海陵王采纳众臣建议后,雷厉风行,于天德三年(1151)四月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同时,诏令尚书右丞相张浩与燕京留守刘筈(kuǒ),仿照汴京宋朝皇宫的规制设计营建燕都。
为了强化迁都的决心,海陵王把在上京的都城宫殿悉数烧毁,断了金国贵族的念想,并把金国祖坟都迁到了房山一带。
1153年4月21日,遥想海陵王完颜亮端坐金中都大安殿,诏告天下:“大金自本日起迁都燕京。”自那一刻起,历史翻开了定都北京的崭新一页。海陵王确实爱莲,迁都之后在此地栽种了大量荷花,并将此地改为莲花池。
可以说,没有海陵王,就不会有莲花池的超级繁盛,没有海陵王,也不会有北京成为金朝首都的灿烂华章。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莲花无疑地成为了一个文明使者。
侯仁之挺身而出,保住莲花池未遭到灭顶之灾
说完了历史上的海陵王,还得提一下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正是由于他的学术影响力、号召力和据理力争,才保住了莲花池。
侯仁之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了对北京城的研究中,著述甚多,被人们称为“活北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修建北京西站的工作提上日程。有关方面认为,莲花池位置适中,在此修筑新站拆迁量小且地势低洼、地面开阔,便于工程的实施,便计划在莲花池建设车站。侯仁之认为这样的设计规划很不合适,尽管莲花池作为水源的作用已经消失,但抹煞这样一个带有历史印记的珍贵遗迹,就是抹煞了北京城的历史。经过他一番奔走,北京西站向东挪移了100米,最终莲花池得以保留。所以说,侯仁之是莲花池再生的第一人,没有了他的奔走,也许莲花池早已经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如今,莲花池的广场上有侯仁之的纪念墙,简单地介绍了这位学术大家的贡献。
莲花池既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北京作为八百多年古都的重要历史见证。走进莲花池,人们就会慢慢走进北京城的历史深处……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知名时评人,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2000多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不少评论在读者中有一定反响。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闲暇之余,也致力于对老北京文化的探寻。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下一篇: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