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指标能辅助判断心血管疾病风险?很多人可能会看体检报告里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
然而,你可能会忽略“脂蛋白(a)”,一项对我国280万人的研究发现,这个指标高可能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脂蛋白(a)的风险警戒线,并告诉你它与其他血脂指标的不同之处。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医师 贺晓楠
长春市二道区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郑淑娟
涉290万国人研究:两成人脂蛋白(a)高
近些年,体检报告单中的一项血脂指标——脂蛋白(a)引发多方关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新刊发的中国大规模研究显示,近两成成年人的脂蛋白(a)高于正常值。该研究样本涉及我国30个省份近290万名体检人群。
脂蛋白(a)(英文简写为Lp-a)拥有独特的复合型结构:
研究数据显示,脂蛋白(a)的最高“警戒线”为30毫克/分升。
上述研究发现,我国成人脂蛋白(a)高于30毫克/分升的患病率为18.67%;与脂蛋白(a)正常者相比,数值在30~50毫克/分升者、高于50毫克/分升者在以下疾病的风险分别上升:
30~50毫克/分升 | 高于50毫克/分升 |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 ↑11% | ↑15% |
颈动脉斑块 | ↑15% | ↑32% |
亚临床脑梗死 | ↑9% | ↑10% |
冠脉钙化 | ↑11% | ↑19% |
全球多项研究发现,脂蛋白(a)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等心血管疾病有关,还可能暗中推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癌症风险,甚至与2型糖尿病存在关联。
脂蛋白(a)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
传统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已被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脂蛋白(a)有哪些不同呢?
脂蛋白是血液中负责转运脂肪成分的蛋白脂肪复合体,其组成成分包括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根据其中蛋白质种类和脂肪比例的不同,分为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
脂蛋白(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脂蛋白,和大家熟知的低密度脂蛋白一样,都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不过,其蛋白质种类与低密度脂蛋白略有差别。
脂蛋白(a)由肝细胞产生,能够将脂肪转移到肝外组织,包括血管壁在内,因此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并且,与低密度脂蛋白相比,脂蛋白(a)与血管壁的结合更加牢固,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更加严重。
脂蛋白(a)是常规生化指标中的一项,通常与甘油三酯、胆固醇等一起检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原玥表示,脂蛋白(a)就像血管里的胶水,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水平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受年龄、性别、饮食、环境、药物等影响较小。
5类人要重点查脂蛋白(a)
2021年12月,北京心脏学会多位专家联合发布《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及临床管理的专家科学建议》,提出以下几类人应定期检测血清脂蛋白(a):
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极高危人群;
2.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男性<55岁,女性<65岁);
3.直系亲属血清脂蛋白a水平>90毫克/分升;
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其他遗传性血脂异常者;
5.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健表示,由于脂蛋白(a)水平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但部分非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其水平,比如饮食、某些激素相关疾病(如甲亢、慢性肾病等)。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降低脂蛋白a的针对性药物。如果检测发现脂蛋白a升高,更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饮食均衡(多吃蔬果、全谷物,少吃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规律运动,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血脂调控方面,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对坏胆固醇进行强化治疗。▲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