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量化交易是在本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证券交易模式。它通过设置相关程序的方式,由计算机代替人工下单,因此交易速度很快,不但能够避免手动操作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同时在执行交易指令时,也不受情绪影响而更为坚决。因此量化交易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深受机构投资者的欢迎,被认为是交易手段的一种革命性变化。
在我国资本市场,量化交易最早大出风头是在10年前。当时有私募机构聘请了俄罗斯数学家开发了交易程序并大规模运用于A股中的期现交易,收获颇丰。后来因为该机构在展业中存在违规行为而被查处。通过这一事件,境内投资者开始较多地直接了解了量化交易的价值。
不过,在A股市场上,量化交易的大规模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的一个客观背景是,在这段时间股市表现较为低迷,呈现弱势盘整、抵抗型下跌的局面。此时投资者要想盈利,所能采取的方式通常只能逢低买入,有反弹就出货,也就是所谓的“快进快出”。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场景中,量化交易自然比人工交易具有较多的优势。一方面是速度快,更容易抓取到合适的交易价位;另一方面是享有手续费低的政策倾斜,可以在极小的价差中获取收益。从实践来看,此间从事量化交易的机构,其经营状况明显要好于普通投资者,也比使用传统交易模式的机构投资者要胜出一筹,这也使得其规模逆势增长。但也因为这样,量化交易被中小投资者诟病,被认为是吞噬社会财富的收割者,破坏了市场公平。以至每次股市下跌时,量化交易就成为众矢之的,不少声音更是明确提出,应该关闭量化交易。
客观而言,量化交易作为一种交易手段,其作用是中性的。它的特点是预设了交易程序,在对应的股票进入的某个价位时,就立即批量买入或者卖出。与其相对应的股票通常是一个很大的组合,在某个价位区间的股票买卖又是反复进行的。因此,在本质上的确会抑制股票的上涨,但与此同时,也会在股票的下跌中起到某种支撑作用。严格来说,它是利用股价的波动来赚正向或反向的差价。因此,量化交易活跃,虽然会带来股市成交金额的增加,但是波动空间也被压缩,加大了个股行情的操作难度。
对于大量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局面自然是感到不适应的,也难免有意见。然而,当人们不抱有偏见,从纯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时,不难发现,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本因素是市场的疲弱。
在当今市场中,股票不能裸卖空,量化交易也只有买了股票后才能卖出。也就是说,它既要做空,同时也需要做多。在操作上与普通投资者的区别在于,只要稍有正向差价就会卖出,而不会去等涨了多少才沽空。反之,也不会等反向差价很大以后,再重新买入。假如市场处于强势之中,那么量化交易就有可能在卖出后做不了差价而被迫追涨,这样的话,其收益很可能就不如持股不动的投资者。这也意味着,让量化交易如鱼得水的是偏弱势的震荡行情。在趋势性的上涨与下跌行情中,量化交易其实很难赚取什么超额收益。有人就发现,在银行股中就很少看到量化交易的影子。尽管银行股交易的绝对量很大,足以容纳量化交易的操作,但这两年来银行股的持续上涨,却是令量化交易难以从中获得其想要的利润。
应该说,由于使用的交易模式不同,量化交易的确具有某种技术上的优势,这是否算不公平呢?对此是有争议的。现在监管部门也回应了广大投资者的关切,对量化交易的操作频率作出了限制,也对其交易费用进行了干预。这是在现行条件下既容许量化交易继续进行,又避免其对市场产生过大影响的有效做法。其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不过根据以上的分析,只要市场摆脱了弱势整理的格局,那么量化交易对行情的影响就会弱化,其收益也会回归常态,成为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一员。
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