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上海的基础教育课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正席卷着学生和教师。这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技术迭代与革新,能否深刻改变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在英语课堂上,借助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完成作文的教学和批改,貌似已经在部分中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老师手持平板电脑,指尖轻触屏幕,一个虚拟的“AI辅助教师”形象瞬间跃然于屏幕之上。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确实会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吗?教师能在保持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数字化教学的先进性吗?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
英语教学中,AI究竟懂什么是好作文吗?
青年教师看似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天然亲近,但当教师置身于这场对传统课堂的颠覆中时,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2023年10月,我所在的学校刚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整体试验样板校。我也有幸入选初中英语数字资源常态化应用的中心组成员,开启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序幕。
中学课堂中最先用AI的就是英语教学,尤其是在英语作文批改中最先引入AI辅助批改工具。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只能关注到作文结果,却无法关注到学生写作的过程。从教学评价来看,低效的“滞后”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反馈—修改—再反馈—再修改”循环中提升。而AI却能比较好地弥补这一点。
但是,当我尝试在班级里使用AI批改工具时,却不断遭遇新问题。
最初与技术接触的前三个月,我立刻感受到什么叫做“现实很骨感”。首先是技术的“水土不服”。比如,AI中的语法纠错模块,总把学生的创意表达误判为错误,比如将 “a sea of lights”(灯海)标红,理由是 “sea与lights搭配不当”。也由此,学生对AI批改作文产生了“信任危机”。甚至有学生私下会塞小纸条给我:“老师,AI说我的结尾太煽情,但这是您上周刚讲的高分技巧啊……”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顺畅地在传统纸面批改和键盘输入中切换思路,也颇费一番功夫。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习惯在作文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批注,突然改用键盘输入评语时,手指常常在触控板上悬停半分钟——那些年攒下的 “批改手感”,好像突然失灵了。
最挫败的一次,是用AI分析全班写作数据时,系统生成的“高频错误词云”里,“imagine(想象)”和“creativity(创造力)”居然并列第一。我盯着屏幕愣了很久:“难道我经常鼓励学生学会想象,在AI的眼中,反而成了教学漏洞?”更有学生直率发问:“老师,这个AI机器人懂什么是好作文吗?”
技术的价值是让孩子看见进步的“证据”
初次与人工智能交手后带来的困惑,倒逼我开始“土法炼钢”——先给AI补课。我花了两周时间,努力研究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有关不同写作主题的评价标准,并将不同主题、不同年段的写作评价标准输入到AI中,以此优化AI作文批改的评价标准;此外,我尝试在作文批改过程中形成“双轨批改制”,即AI负责即时反馈拼写、时态等“硬错误”,我则在课堂上用投影展示学生作文片段,带着全班讨论“如何让结尾更有感染力”—— 就像带着AI一起备课。
在“培养”AI的过程中,我也邀请学生一起加入,设立学生主导的“纠错擂台”。让学生对比AI批改和教师评语,用荧光笔标出差异点。比如有学生发现:“AI说以‘but’开头不规范,但《双城记》中就有类似的写法”。正是在类似的纠错和碰撞中,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也逐渐形成。
小吴同学平时抗拒修改作文,有一次,他拿着AI生成的 “写作成长轨迹图”来找我说:“老师,您看,我的作文终于能够把5颗星星全部点亮了!”他指着屏幕上星级评价图,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技术真正的价值,是让每个孩子看见自己进步的“证据”。
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渐渐发现,英语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进课堂,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英文写作前,学生用平板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帮助自己把握写作内容。同时,遇到不会的单词或者表达,也会使用查字典功能来帮助自己拓展相关主题的词汇。比如,写“环保”主题时,屏幕上会跳出“deforestation(森林砍伐)”“circular economy(循环经济)”等词汇。
写作时,AI能实时标注出语法错误,学生基于此进行修改,教师再用文字或语音留言给出内容或结构建议。作文评价后,学生还能够收到他人的习作,以此来进一步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借助AI技术,英文写作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即时反馈。学生也能在和AI老师积极互动中,认真修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可以说,学习自驱力的激发也是AI送给课堂的珍贵礼物。
在“AI+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启程,仍有广阔的天地需要去探索和突破,这也是AI带给我们的无限畅想。
(作者为徐教院附中南校英语教师)
原标题:《英语高分技巧成AI眼中写作短板,AI进课堂也需要先补课?》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张鹏 储舒婷
来源:作者:杨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