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晖投教社)
一、核心思想:以长周期考核为抓手,引导保险资金回归“长期资本”本质
该通知的核心逻辑是通过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破解“长钱短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保险资金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稳健投资”,充分发挥其“耐心资本”“压舱石”的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大方向:
1. 延长考核周期,强化长期收益导向
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关键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周期从“当年+三年”扩展至“当年+三年+五年”,并大幅提高长周期指标权重:
◦ 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指标权重30%,三年周期指标权重50%,五年周期指标权重20%;
◦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当年度指标权重30%,三年周期指标权重50%,五年周期指标权重20%。
这一调整旨在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对保险公司当期业绩的影响,引导其更关注3-5年的长期收益,避免因短期业绩压力而放弃优质长期资产。
2.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匹配长期资金属性
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成本收益、现金流等方面的匹配管理,优化资产配置,合理确定权益投资比例,平衡好投资收益与风险。通过这一措施,确保保险资金(尤其是长期寿险资金)的负债端与资产端期限相匹配,避免因期限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同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 提升投资管理能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调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需完善内部中长期考核机制,加强投资组合管理,挖掘收益稳健、风险可控、具有升值潜力的优质标的(如大盘蓝筹、高股息资产、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增厚长期稳定收益。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增强投资风险管理、交易管理和投后管理能力,确保长期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二、对资本市场的意义:优化生态、增强稳定、服务实体
该通知通过制度性改革,推动保险资金从“短期交易者”转变为“长期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降低短期波动
保险资金是典型的“长钱”(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4.93万亿元),但此前因考核周期短(以当年业绩为主),其对市场短期波动的容忍度较低,容易受情绪驱动进行短期交易,加剧市场波动。此次长周期考核调整后,保险公司对短期波动的敏感性下降,更倾向于长期持有优质资产,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降低A股的短期波动性,增强市场韧性。
2. 优化资本市场资金结构,推动机构化进程
目前,保险资金投资A股的比例(人身险、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分别为8.43%、7.56%)远低于25%的政策上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完善,将提高保险公司加大A股配置的意愿——若保险资金增配1%的股票资产,将为市场带来约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按2025年一季度末34.93万亿元的资金运用余额计算)。这些长期资金的注入,将优化资本市场的资金结构(提升机构投资者比例),推动A股向“价值投资”转型,缓解短期投机行为对市场的扰动。
3. 强化市场与实体的良性循环,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长周期考核引导保险资金聚焦长期价值,将推动其加大对大盘蓝筹、高股息资产、新质生产力(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配置。一方面,这些资产的长期稳定收益能缓解保险资金面临的利差损压力;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耐心资本”属性将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驱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反哺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
总结
该通知通过“长周期考核+资产负债管理+投资能力提升”的组合拳,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回归“长期资本”本质,是破解“长钱短投”、优化资本市场生态的关键制度安排。其对资本市场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增量资金的注入,更在于长期投资理念的培育与市场结构的优化,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