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微博
#昆仑石刻是否秦代遗迹仍有三大谜团##秦始皇遣使采药遗迹真伪再添新证据#【独家:玛多县当地有牧民称40年前就曾看见“昆仑石刻”,是否“秦始皇遣使采药”遗迹,尚需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玛多县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最后的定性仍需要国家权威部门来确定。而围绕“昆仑石刻”众说纷纭的猜疑大致聚焦在以下三大谜团,亟待破解。谜团一:37字石刻有何玄机持续引发公众关注的“昆仑石刻”,就静卧在扎陵湖畔北岸、距湖边约1公里一处凸出沉积岩上。每经记者了解到,石刻上只有短短37字,内容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在当地人眼中,并不“新鲜”的石刻竟于今年6月多次上热搜,方寸间却成为学术界争议的风暴眼。“昆仑”,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它的传说和神话很多。文化语境中,“昆仑山” 常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之一,但其具体位置在哪里,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而非对应现在自然地理概念上的“昆仑山脉”。若“昆仑石刻”真为秦代遗迹,就已透露了“昆仑”地理位置的玄机。谜团二:始皇“廿六”年还是“卅七”年?6月8日,仝涛提出刻文是“廿六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此纪年与《史记》记载的秦始皇活动轨迹存在矛盾——公元前221年秦刚统一六国,秦始皇尚未大规模派遣方士求仙,且“采药昆仑” 的人应该是前一年就出发了,其行为缺乏历史背景支撑,引发广泛质疑。谜团三:字迹是否符合自然风化规律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宗迪为代表的质疑者认为,该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区域,经历两千多年应当风化严重,而如今字迹仍较为清晰,显然不符合自然风化规律。还有声音更进一步怀疑其为现代电钻工具所刻,刻文疑似人为“避让”了岩石原有的裂缝。对此,支持者则强调石材材质及气候因素。仝涛最初在文章中初判石刻材质为玄武岩。玄武岩硬度高、抗风化能力强。《甘孜岩画》专家组成员周行康近十年实地调查了180多处青藏高原史前岩画,他以降水量和气候相近的昆仑山脉岩画、玉树岩画、甘孜北路岩画,以及海拔相近、降水量稍小的阿里日土岩画等为证,认为“昆仑石刻”符合距今两千年以上的观察经验。(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