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中医理论中养骨的黄金期,这与自然界的阳气旺盛、人体代谢加快等特点密切相关。夏季阳气旺盛,人体气血通畅,是调理骨骼、预防骨关节疾病的黄金期。中医注重顺应自然规律,《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养骨需在护阳基础上兼顾滋阴。《本草纲目》:"夏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时气",但骨弱者可佐以甘温(如黄芪)防过寒伤阳。中医认为“肾主骨”“脾主肌肉”,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补益肝肾来强健骨骼,同时兼顾夏季气候特点(暑热湿盛),从补肾、健脾、祛湿、温阳入手。
夏季来了,阳光明媚,万物生长,中医认为,夏季是“养阳”和“养骨”的黄金期,顺应“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结合夏季气候特点,可以借助阳气旺盛的时机,调养骨骼、关节和肾气;把握夏季养骨黄金期时机,可显著降低秋冬季节骨关节疾病发作频率。最终实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状态。
一、中医理论依据
(一)“冬病夏治”养骨法
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夏季阳气最盛,借助“三伏天”的热力,可以驱散体内寒湿,预防冬季骨关节病(如风湿、老寒腿、腰膝冷痛)。
冬病夏治:阳虚体质者可借夏季阳气旺盛时温补肾阳(如艾灸命门穴),预防冬季骨病发作。如三伏贴(骨关节贴):在特定穴位(如命门、肾俞、膝眼)贴敷温经散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细辛),疏通经络,增强骨骼抗寒能力。
艾灸: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温补脾肾阳气,改善骨质疏松、腰膝酸软。
(二)“夏季补肾”养骨
中医认为“肾主骨”,夏季虽非传统补肾季节,但通过“心肾相交”理论(夏季养心,心火下济肾水),可间接强骨。
食疗:多吃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桑葚)滋补肾精;山药、莲子健脾以助肾气。
穴位按摩:每晚搓热脚心涌泉穴(肾经起点),引火归元,补肾壮骨。
(三)“汗法排邪”养骨
夏季适度出汗可排出体内寒湿、瘀滞,减轻关节压力。
运动发汗: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八段锦、太极拳),微汗即可,避免大汗耗气。
药浴发汗:用艾叶、红花、花椒煮水泡脚或泡澡,祛湿通络,缓解关节僵硬。
(四)“避暑湿”护关节
夏季空调、冷饮易导致“外热内寒”,寒湿侵入关节,引发疼痛(类似现代“空调病”对骨骼的影响)。养护方法为防“虚邪贼风”:避免空调直吹关节,穿长裤护膝,尤其保护肩颈、膝盖。
喝姜枣茶:早晨喝生姜红枣茶(加少许红糖),温中散寒,平衡内外温差对骨骼的刺激。
(五)“夜卧早起”养骨律
夏季昼长夜短,中医建议“夜卧早起”(稍晚睡、早起),顺应阳气升发,促进骨骼修复。
子午觉补阳:中午11点—1点小睡15-30分钟,养心肾阳气;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耗伤肾精。
(六)“茶饮”养骨
改良配方:如杜仲桑寄生茶:杜仲10g+桑寄生15g+枸杞10g,煮水代茶,补肝肾、强筋骨;荷叶薏米饮:荷叶5g+炒薏米15g,利湿消肿,适合关节肿胀者。
二、夏季养骨具体方法
(一)饮食调养:补肾、健脾祛湿强骨
中医认为吃对食物强筋骨。黑色入肾:黑豆、黑芝麻、桑葚、黑木耳(可打黑豆浆或煮粥);高钙组合:虾皮(含钙量高)、豆腐(含植物钙)、奶酪(乳钙易吸收);膳食中应给予充足的钙,正常成年人每日达800毫克,老年人应给予1000毫克左右;强筋健骨汤:牛骨/猪脊骨汤+杜仲10g+枸杞15g(补肾壮骨);薏米+赤小豆粥(适合湿气重、关节酸胀者);山药+莲子+茯苓煮粥(健脾祛湿,增强营养吸收);生姜+红枣茶(温阳散寒,适合怕冷、易抽筋者)。但是一定要忌口伤骨食物。如寒凉伤阳:冰镇饮料、生冷海鲜(加重关节寒湿);高盐耗钙:腌制食品、加工肉(加速钙流失);咖啡因过量(浓茶、咖啡)及限制饮酒,易影响钙的吸收。
(二)运动养骨:动静结合护关节
适度运动:晨起或傍晚散步、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可直接刺激肾经、“摇头摆尾去心火”),太极拳(缓慢柔和,增强关节稳定性);游泳(水中浮力减轻关节压力,适合膝盖不适者)。午间养心:夏季心火旺,心肾相交则骨健,午休15-30分钟有助于阴阳平衡。动能延缓骨质的丢失,运行气血,有利于对肾的充养。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耗气;避暑防湿:避免久处空调房导致寒湿侵骨,可佩戴护膝保护关节。
(三)生活起居调理好:易养骨
1.避免“空调病”伤骨:空调温度≥26℃,避免冷风直吹颈、肩、膝;久坐办公室可备披肩或护膝,防止寒气入侵。
2.夏季药浴/泡脚方:祛湿通络方:艾叶30g+威灵仙20g+生姜5片,煮水泡脚(适合脚踝、膝盖冷痛者);温阳活血方:花椒15g+红花10g+粗盐50g,装布袋热敷关节(缓解僵硬酸痛)。
3.晒太阳补阳气
可以补充阳气,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最佳时间: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避免暴晒);重点部位:后背(督脉)、膝盖、脚踝(直接接触阳光10-15分钟)。但要注意避免暴晒,以免损伤皮肤。
4.简易自我按摩法
搓腰暖肾:双手搓热,上下摩擦后腰(肾俞穴)100次,早晚各1次;按揉膝眼:坐姿,拇指按压膝盖两侧凹陷处(膝眼穴),缓解膝盖酸痛;拍打胆经:沿大腿外侧(风市穴→阳陵泉)轻拍,促进气血流通。
5.外治疗法
艾灸:关元、足三里(补阳气)、肾俞(强肾壮骨);穴位按摩:涌泉穴(滋肾)、阳陵泉(舒筋利胆,与肝互为表里)。
6.情志调摄
夏季心火易亢,烦躁伤肝,肝主筋,肝郁则筋失柔韧。保持情绪平和,可听舒缓音乐或练习静坐。
三、夏季养骨禁忌
❌贪凉饮冷(伤脾胃阳气,影响钙吸收)
❌久坐不动(气血不畅,加速骨质流失)
❌熬夜耗肾(中医认为“夜卧养阴”,熬夜伤肾精,影响骨骼健康)。
❌因人制宜:阴虚者(口干、潮热)宜滋阴清热;阳虚者(怕冷、乏力)宜温补脾肾。
四、简易自测:你的骨骼需要调理吗?
✅经常腰膝酸软、抽筋
✅怕冷,关节遇寒加重
✅体力下降,容易疲劳
✅指甲易裂、牙齿松动(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
符合2条以上,建议加强夏季养骨!
五、夏季养骨3大关键
1.借阳驱寒:利用夏季阳气化解骨中沉寒。
2.动态平衡:运动发汗但不过耗,补益肾气但不滋腻。
3.防外邪:避免暑湿、空调风等外因伤骨。
总之,夏季养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结合自然疗法,骨骼健康真的可以逐步改善!夏季养好骨,秋冬少病痛!夏季护骨需“动静结合”。如果你也有关节或骨骼问题,不妨从这个夏天开始试试吧!
专家介绍
陈涛,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副院长,院内名医,骨伤科大主任,骨伤教研室主任、骨科学位点及骨伤专业负责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从事骨伤工作30余年,年门诊量2000余人次,年手术台次400余台。重点围绕中医骨伤科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质疏松疾病的诊治,对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有独到的临床治疗经验。学术上作为全国名老中医李永康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将李永康教授经验开发为院内制剂,年使用量达10万剂/年以上,并结合该院内制剂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同时中西医并重,在我院骨伤科率先成立了骨质疏松专科病房、中医加速康复外科(ERAS)病房、无痛病房等。同时开展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局麻下颈椎前路零切迹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老年退变性脊柱侧突矫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等云南省领先新技术,对我院骨伤科新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近年来,主持并指导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专著多部。
坐诊时间:光华院区: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魏庆中,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高层次中医药学科后备人才,擅长脊柱、创伤、老年退变及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治疗;主持厅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及参编书籍多部。
坐诊时间:光华院区: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易红赤,骨伤科三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诊治: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创伤、颈肩腰腿痛、老年骨关节病、脊柱疾病、手法复位及微创治疗骨折等疾病。
坐诊时间:光华院区: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骨伤科三病区简介
在云南省率先开展局麻下颈椎前路手术,人工髋、膝关节、肩、肘关节置换手术,常规开展四肢、关节骨折内固定、外固定术、复杂创伤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等;同时针对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积极开展保守治疗及开放、微创手术治疗。针对目前老龄化社会,骨伤科三病区一直致力于骨质疏松的规范化治疗及系统管理,目前已经取得较好疗效,得到了省内、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云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成立,对于云南省骨松事业发展带来更大契机。病区率先成立第一家骨质疏松专科病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骨质疏松患者诊疗管理系统及骨质疏松专业治疗团队,建立了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和病房。目前科室结合骨密度仪以及骨代谢生化指标(如β-CTX)检测筛查骨质疏松,并已对千余例重度骨质疏松合并胸腰椎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了PKP、PVP手术,术后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同时结合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让广大的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危害,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同时也避免了患者再次跌倒骨折的发生,极大的提高了疾病治疗效果和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造福更多患者。
文/骨伤科三病区 邹成松 张锡华 宁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