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许贤姬
在消化系统健康领域,胃黏膜堪称胃部的“生命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消化健康白皮书》(中国消化病学会,2024)显示,我国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已突破1.2亿,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黏膜受损问题,这一现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深入了解胃黏膜的功能、受损原因及养护方法,对守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
胃黏膜:胃部健康的关键防线
胃黏膜厚度仅0.2—0.5毫米,却承担着消化与保护的双重重任。它不仅能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帮助分解食物,还能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在“胃溃疡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全国10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2022年公布研究成果)中表明,这层屏障受损会使胃溃疡发病风险提升4—6倍。此外,胃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相连,配合黏膜内的免疫细胞,共同抵御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入侵,维护胃部健康。
胃黏膜受损的四大诱因
不良饮食习惯的长期侵蚀
辛辣、油腻、过烫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容小觑。研究显示,每天食用辛辣食物超过2次的人群,胃黏膜炎症发生率比常人高37%。高盐饮食同样危害巨大,我国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达9.3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克,长期处于高盐环境中,胃黏膜会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加速损伤进程。
幽门螺杆菌的潜伏威胁
幽门螺杆菌是胃黏膜的“头号大敌”。《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约为50%,即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感染。该病菌凭借独特的螺旋结构穿透胃黏膜黏液层,释放毒素损伤上皮细胞。长期感染会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感染人群患胃癌风险较未感染者高出3—8倍。
药物副作用的潜在伤害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通过对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临床追踪(以胃镜检查结果为主要观察指标),发现约20%的患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这是因为此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而前列腺素对维持胃黏膜完整性、促进黏液分泌至关重要。
精神压力的间接影响
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干扰胃部正常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一项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定期胃镜检查,纳入1.2万名不同职业、年龄受试者,随访时间长达5年的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胃黏膜损伤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压力状态下,机体分泌的皮质醇等激素会导致胃酸分泌紊乱,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
科学养护胃黏膜的四大策略
优化饮食结构,提供营养支持
优质蛋白质是胃黏膜修复的关键原料。相关研究表明,蛋白质摄入充足的人群,胃黏膜损伤修复速度比不足者快30%。瘦肉、鱼类、豆类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此外,维生素C、E、A对胃黏膜健康也至关重要,分别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减轻氧化应激和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山药、南瓜、蜂蜜等食物也具有特殊的护胃功效,山药的黏液蛋白可形成保护膜,南瓜的果胶能吸附有害物质,蜂蜜的杀菌特性有助于减轻黏膜炎症。
养成良好习惯,降低损伤风险
规律饮食和细嚼慢咽是养胃的基础。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可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在针对部分城市家庭开展的调查中(样本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城市),采用分餐制的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普通家庭低62%。此外,保持规律作息同样重要,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维持胃部正常的生物钟,促进胃黏膜自我修复。
合理营养补充,增强修复能力
谷氨酰胺作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临床试验证实,连续服用8周,75%的胃黏膜受损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益生菌则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生长,间接保护胃黏膜。
及时医疗干预,精准治疗病症
一旦发现胃黏膜受损,应及时就医。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可有效隔离胃酸、抑制分泌,为修复创造良好条件。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23)》,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采用“四联疗法”规范治疗成功率可达85%—90%。若发现胃黏膜出现癌前病变,及时通过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
胃黏膜健康是消化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通过饮食调整、习惯养成、营养补充和医疗干预等综合措施,能够有效养护胃黏膜,降低胃部疾病发生风险。重视胃黏膜健康,就是为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