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随着高考落幕,志愿如何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热议的焦点,各机构也借机推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项目,服务费为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然而购买这项服务就能让未来“无忧”吗?近日,昌平法院审结了一起因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服务合同纠纷案,法院认定机构违约,判令其退还部分费用。
王先生在儿子高考前,联系了一家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机构,双方约定机构在孩子高考前、高考后、出分后分别给出三个志愿填报方案,王先生向其转账6999元。去年5月28日,机构参考王先生儿子模拟成绩,给出了第一版方案。同年6月10日,高考结束,机构根据王先生儿子估分情况给出建议,但填报方案仍与前版方案一致,王先生对此并不满意,希望机构推荐更多学校。6月24日,高考成绩发布,机构给出新的方案并称推荐填报的学校也有一定风险,王先生仍不满意,双方未就方案达成一致。最终进行志愿填报时,王先生没有采用机构的方案,为儿子自行选择了其他院校。
王先生认为,机构前两次给出方案内容一致,未提供承诺的三次高考志愿填报方案,为此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合同,并要求机构返还全部服务费6999元。
庭审中,机构辩称,前两次方案一致是因客户确认无需修改方案,新方案为第三次方案,机构已按时履行全部服务内容,王先生的主张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法院审理认为,王先生已经足额交纳服务费,机构应该按照双方约定,分别在高考前、高考后、出分后提供三版填报方案。现该机构在高考后未出具第二版方案,属于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关于机构辩称前两版方案一致的问题,法院查明,在第一版方案出具后、第二版方案应作出时,分数情况等发生变化,且双方沟通时并未明确第二版方案情况,机构也未在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考试大致情况后出具书面文本,因此,法院对于机构的辩称不予采信。
法院认为,被告机构在高考后至高考出分前,未能及时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出具第二版填报方案,耽误家长与孩子选择学校的时机,增加了最终方案无法被采纳的风险。面对家长明确提出的修改需求,机构在向王先生表达所选学校存在风险的前提下,仍坚持自己的方案并拒绝提供更多选择,导致原告最终自行修改填报方案,可见机构提供的最终方案未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确认,双方服务合同关系的最终合同目的未能实现,机构存在违约。因此,王先生有权主张退款。
最终,法院结合机构已经提供的服务及双方举证情况,酌情确定退费金额为4000元。一审判决后,被告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在考生和家长之间风靡,但这种现象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很多机构仅提供线上服务,合同形式不规范,对服务内容、违约情形的约定较为模糊,甚至一些机构夸大其词,编造各类噱头抬高价格。
对此,法官提醒,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建议家长、考生与机构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明确所报具体学校和专业,约定清楚违约责任等各类条款。机构应当遵守诚信原则,切勿使用“百分百保录取”“掌握内部数据”等虚假宣传,尊重消费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提供可靠专业的服务。考生和家长也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提高证据意识,尽量完整留存涉及沟通协商过程的相关材料,例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以便维权时有据可依。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