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冠华一生痴绝处,好梦到敦煌。“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在困顿窘迫之下的昭示明志。汤氏以明确表示不游徽州山水之表象,拒绝了与徽州发生任何关联的荣华富贵。敦煌确乎从未列入我的远游计划,但它一直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存在。当我长途奔袭、立于莫高窟的牌匾之下,排队扫码看敦煌时,一阵微风拂来,顿感神清气爽,疲意全消。我知道,我的文化朝圣之旅由此拉开序幕。讲解员非常友善地告诉我,当前为莫高窟、敦煌的旅游旺季,前段时间气温很高,只有最近两三天气温较低,是适合“游窟”的好天气。由于莫高窟的名气过于响亮,加之研学成为一桩好生意后,游人逐年大幅递增。即使在冬天,访客亦络绎不绝。预约需求侧极旺,景区供给侧揪心。景区必须在洞窟欣赏利用与文物有效保护之间求得平衡。在采用预约制及有效限流实时分流的基础上,景区做出了每个观光团每窟最多25人、一般限时观看10分钟、洞窟内禁止拍照等操作规定。之所以作出上述规定,是因为最大的洞窟亦仅百余平方米,大量游客同时进入狭小的洞窟会影响到洞内温度、相对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使洞窟微环境恶化,既非常不利于文物保护,亦不利于游客身体健康。莫高窟始建于公元4世纪,兴盛于隋唐,止建于元代,前人接续开窟建造上千年。敦煌石窟含莫高窟、西千佛洞及瓜州榆林窟等。洞窟建筑之美,彩塑、壁画之逼真,藏经洞之形状狭小而内容博大等,皆令人叹为观止。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敦煌石窟乃历经千年中西文化交融形成,世间罕有如此持久而独具特点、自成体系的佛教石窟艺术,乃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人类文明之瑰宝。立于南窟栈道之上,我想起了与敦煌有关的三个人: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收复河西地区十一州、奉中原唐室为正朔的归义军统帅张议潮及汉武帝刘彻。没有樊锦诗,就没有敦煌石窟现在的模样。樊锦诗误打误撞考入北大历史系,误打误撞选择考古专业,误打误撞来到敦煌,抱朴守一,以近60载光阴成就其传奇人生。当地政府曾数度欲对莫高窟进行商业化开发或短视文旅规划,樊锦诗几以一己之力坚决抵制,竟获全功,其中艰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或可谓之“立德”;在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的现实困难之前,樊锦诗事不避难、躬身入局,承继前人、抒写荣光,推动数字敦煌大放异彩,或可谓之“立功”;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克服多卷本考古报告的编排和体例问题、石窟测绘、制作材料提取、编撰工作量大等巨大困难,历时40年牵头推出《敦煌石窟全集》首卷。考古报告甫一问世即名动学界、震惊天下,或可谓之“立言”。樊锦诗是现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她是“敦煌的女儿”。没有张议潮,就没有敦煌的厚重。张议潮是敦煌的好儿郎。公元848年,趁着吐蕃内乱之机,一身是胆的张议潮起兵反抗。吐蕃在河陇统治百年,彼时虽陷内乱但仍兵力强大。张议潮非常善于对当地人进行思想动员,军事上主打游击战争,最终一改百年颓势,收复河西走廊十一州之辽阔疆域,并献籍归唐。敦煌等在内的河陇之地再次广被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敦煌亦再次成为河西重镇。创作于晚唐的莫高窟156窟南壁《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高108厘米,长855厘米。此画中,张议潮白马执鞭,威风凛凛。张议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颇具统战意识、善用游击战术的军事统帅。他是“敦煌的英雄”。没有汉武帝,就没有敦煌的地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河西走廊归汉,汉武帝始置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四郡。中原地区人口逐年西迁敦煌,自西汉始。西汉政府屯兵戍边乃敦煌一带浸染儒风、泽被教化之渊薮。敦煌由此逐渐发展为连通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的重要节点城市。汉武帝打响了敦煌大发展大繁荣的“发令枪”。他是敦煌的恩主。敦煌自汉武帝始,因其节点地位而千年占据“渠道”优势,到元代时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而渐次衰落。海上贸易勃兴,陆路商道骤衰,实因前者在商业上实现了降本增效。至近世发现藏经洞而再次引来世人目光。今时经济生活,亦往往与昔日规律相印证。一条高速公路拉通,往往意味着近旁一条国道或省道的衰败;一条高铁开通,亦有可能导致近旁一条或多条高速的车流量锐减。此消彼长之势,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威力。若人为阻挡,实乃螳臂当车,为天下笑。张议潮心奉正朔、献籍归唐,自此人心思定、文化经济繁荣,乃敦煌之大幸,亦力证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敦煌才迎来又一次稳定发展的机遇。樊锦诗自嘲自己直来直去脾气不好,历年来得罪了力推莫高窟商业化开发的不少官员。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一时打得赢的是刀枪,永远打不败的是文化。现时发生的实例亦将证明,一时占优的或许是显功、是权力,终将获胜的必定是潜绩、是初心。“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樊锦诗的大名注定终将大写在敦煌石窟永久保护、永续利用的丹青上。烈日之下,我立于鸣沙山沙漠高坡上望向莫高窟,不禁悲从中来。虽然当时没有明显风沙,但我深知风沙会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现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亦难保莫高窟洞窟不败、壁画不朽。实体莫高窟终将残破,数字莫高窟亦终将不朽。大抵北方皆旷达,可怜敦煌最风流。愿石窟大放异彩,愿敦煌再续荣光。相关链接文化游记 ①丨河湟之地唤醒唐诗记忆文化游记 ②丨张掖行思录:弱水不弱与高台未倾
来源:红网
作者:王冠华
编辑: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