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自华
今年6月,当我来到中华艺术宫——昔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参加画家兼诗人黄阿忠画展诗会,我特地挑选15年前参观世博会购买的那件印有“EXPO 2010 SHANGHAI”的大红T恤。这件衣服不仅记录了一个夏天,更见证了一场改变我生命轨迹的奇妙邂逅。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我而言绝非仅仅是一场国际盛会,而是一扇突然向我敞开的窗户,让从未踏出国门的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世界的轮廓。
那年的我,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来自书本和电视屏幕。世博会开幕前,我的世界地图是由油墨印刷的国名。但当我三次等待开园,直至深夜才恋恋不舍离开时,那些展馆不再只是建筑,而成了可触摸的文化实体。我记得沙特馆的月亮船在夜色中泛着幽蓝的光,丹麦馆的小美人鱼雕像静静凝视着东方观众,而瑞士馆的缆车索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个展馆都是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我像饥饿的读者般贪婪地汲取着这些知识,轮椅成为我的特殊通行证,让我得以在人群中穿梭自如,有了更多的方便。
阿拉伯神灯的购买经历尤为难忘。在同伴担心错过末班地铁的催促声中,我执意要带回这件纪念品。那一刻的坚持,现在看来像是一种无意识的仪式——我要带走的不仅是一件工艺品,更是一个关于远方的承诺。回家后对着神灯许下的愿望,在几个月后不可思议地实现了。2011年3月的泰国之行打破了我生活的边界,随后日本、美国、埃及、迪拜的旅程接踵而至。那个曾经只能通过电视看世界的我,突然发现护照上的印章在不断增多。
世博会带给我的远不止旅行机会。它重塑了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探索体验。在泰国清迈的寺庙里,我闻到了线香的特殊气息;在别府的温泉,我感受到了当地人民良好的素养;在好莱坞,我知道了什么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这些体验让曾经自我理解的“外国”概念变得立体鲜活。更奇妙的是,当我真正站在埃及金字塔前或迪拜塔上时,2010年在世博园区的记忆总会不期而至,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今天,当我抚摸T恤上略有褪色的字样,意识到这件衣服已经超越了服装的意义,成为我人生转折点的见证。15年来,世界在我眼中变得越来越小,而我的内心版图却在不断扩大。这件红T恤提醒我:人生最珍贵的旅行,不是地理上的位移,而是心灵边界的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