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持续15年拍摄太阳轨迹,物理学家为何被震撼?
创始人
2025-07-10 11:31:17
0

陈晓峰拍摄太阳这份痴迷的背后,是对科学的纯粹的好奇心,以及定义自身存在意义的长期主义精神,这两点在当下都是难能可贵的。

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艺术,摄影也可以是一种长时间的艺术。陈晓峰是一位衢州的美术老师,他用针孔相机拍摄太阳轨迹,已经持续了15年,其中时间最长的一张照片拍摄了3年。

一个月前,复旦大学物理教授系金晓峰和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在陈晓峰的工作室见到了这位摄影家,二人都为他对于拍摄太阳的痴迷感到震撼,并且意识到,这份痴迷的背后,不仅是大量的摄影作品,也是对于科学的纯粹的好奇心,以及定义自身存在意义的长期主义精神,这两点在当下都是难能可贵的。

陈晓峰的摄影展览“逐日者”于7月5日至8月5日在申报馆举行。展览开幕之际,陈晓峰与策展人张力奋、科学顾问金晓峰一起分享了“逐日”的故事。第一财经记者也趁此机会与摄影家进行了交流。

阳光穿越针孔

像很多摄影爱好者一样,陈晓峰起初也是一位器材党。他一开始使用胶片相机,从135到120,再到大画幅,随后又使用数码相机,镜头也从国产的逐渐升级到日本的、德国的……直到他尝试了针孔,发现那种成像的效果,“就像是时光机一样”。当他将镜头对准天空,拍到太阳运行4小时的轨迹,他意识到,这就是他未来拍摄的主题。那是2010年的事情,自此,他一拍就是15年。

太阳射出的光线,经过8分18秒来到地球表面,透过小孔进入到相机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在底片上刻下了自己运行的轨迹。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将渺小的个体与浩瀚的宇宙联系在一起,也因为各种人力和自然的因素,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为了能在户外长时间拍摄太阳的轨迹,2013年起,陈晓峰开始自制针孔相机,到目前为止已有40余台。他将自制的第一台针孔相机命名为“墨子”,纪念这位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首先发现并记录了小孔成像。往后的每一台相机,他都以发现光学原理的科学家、对摄影术有贡献的发明家命名。

通过摸索,他拍摄的太阳轨迹从一天到一个星期,再到一个月、六个月。六个月,也就是太阳从最低点的冬至日到最高点夏至日的时间,这时的太阳轨迹,在两条背靠背的双弧线之间铺成了一个面,但又因为每一天的阴晴变化,每“一笔”都呈现出或饱满或干涩的效果。他用四台针孔相机,分别记录一天、两天、三天和半年的太阳轨迹,回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

陈晓峰发现,太阳在正午的最低角度是冬至的37度,最高角度是夏至的84度,在这两天,太阳轨迹会画出角度非常大的两条弧线,在每年的春分、秋分两天,太阳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利用这些不断试错得出的数据,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拍摄到更多照片。当他制造出一台可以拍摄110度画面的针孔相机,就可以将镜头朝向北面,同时拍下太阳轨迹和坐北朝南的孔庙正门。

作为物理学教授,金晓峰知道,37度、84度,这两个数字是跟衢州的地理位置有关的,也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来。在他看来,陈晓峰拍摄的照片,其科学价值并不突出,但有很强的公众教育意义,对于成人来说,也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反思现在的科学教育,金晓峰意识到,我们一向都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体验和感受。久而久之,仰望苍穹、用心感受昼夜更迭与四季轮回的自然体验,便与我们渐行渐远。殊不知,“知道”和“体验”,本是点燃科学好奇心不可或缺的双翼。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中专美术老师,陈晓峰对于科学的“知道”或许有限,但他通过自制针孔相机拍摄的图像,却令金晓峰这个对科学“知道”不少的人自愧不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得以直观体验那些我早已知道并在课堂上反复传授的知识。”

时间的艺术

讲座即将开始的时候,陈晓峰的手机闹钟响了。他按掉手机,说三点二十分到了。在衢州中专的艺术楼楼顶,他安置了很多相机,其中有一台,每到三点二十分,太阳出画了,“我这时候就可以冲了,一直坚持了四五年。”十分钟之后,手机闹钟又响了,“定影时间到了。”

事实上,从15年前开始拍摄太阳轨迹,陈晓峰就如同苦行僧一般,过着极为规律的生活。他的内心有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知道每一台相机的工作时间,有数小时的、一天的、一个月的、半年的、三年的……他会及时将每一张底片回收、冲洗。

除了艺术楼楼顶,他不断探索新的拍摄位置和角度。陈晓峰做了两台相机,分别命名为杉本博司一号、二号,向这位日本著名摄影家致敬,也像他拍摄大海一样,持续地拍摄太阳轨迹下的衢江。

陈晓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过这样的拍摄,他刚刚完成了一个系列作品叫做《两季》,从2024年秋分拍摄到2025年春分。这个系列的作品拥有水墨画般的效果,从秋分开始,太阳轨迹起初是画面顶部的一条直线,然后逐渐下降,弧度越来越大,冬至以后,又逐渐变直、上升。阴雨天气,太阳的轨迹会中断,风平浪静的时候,水面会出现和空中一样的倒影,刮风的时候,倒影又会被打散。下雨时,水珠滴在玻璃上,雨过天晴,水汽也会凝结在玻璃上,在几个小时中一点点蒸发掉,最后形成一种非常漂亮的层次效果。

事实上,用针孔拍摄太阳,不仅是一项时间的艺术,也是一种从失败中成就的艺术。陈晓峰记得,刚开始,他做的相机密封性不好,雨水会渗进去,几个月之后打开,整个工作室都是霉味,在底片上也会呈现出各种效果。当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失败,想要不断提升密封性,而今他反而开始尝试在相机上打孔,让外界空气渗漏进来,留下时间的痕迹。

当他第一次尝试让相机拍摄一年时间,冲洗出来,发现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他不断改进、尝试,当又等待了一年时间,终于照片上开始出现影像的时候,他的激动之情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这是我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而今,他开始尝试以三年为单位进行拍摄。三年里面,相机受了潮气,磁铁生锈,粉尘掉落在底片上,形成的效果就像是一道银河贯穿在空中。

陈晓峰还在不断地尝试。他有一本翻烂的书,是美国艺术家埃里克·伦纳的《针孔摄影》,上面有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针孔相机是一种学习工具,它既不是快照,也不是跑动中拍摄的照片,而是教会我们让时间变得更熟悉,它教我们学会忍耐。”

他始终相信,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拍摄到的图像,就像是太阳留下的密码。“当我伸手进去取底片的时候,会发现,很冷很干燥,就像是触摸到半年前的时光。然后放到显影液里来回翻腾它,这个时候,开始看到影像,看到太阳光通过针孔,在底片上雕琢的这道光的痕迹。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非常踏实,就像一个低微的生命,和太阳建立了联系。”

在拍摄太阳轨迹之前,陈晓峰拍摄了十年衢州古城的变化,从1999年他女儿出生开始,他每天给女儿拍摄一张照片,坚持了20年。当他的摄影作品逐渐为人所知,他并没有显露出很多世俗的愿望,他只是痴迷于自己的世界,“他定义自身存在的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国首创 江苏推广“专利产业化... 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与江苏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印发《江苏省“专利产业化+认股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
台风重创台湾光电场:“绿能神话...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电 台风“丹娜丝”日前过境台湾,岛内多地光电设施在“实战检验”中溃败,有舆论指:...
东阳光: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预... 东阳光7月10日晚间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83亿元-6.63亿元,同比增长约157...
和而泰: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 和而泰主营业务涉及家庭用品智能控制器、新一代智能控制器、智能硬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厂商服务平台业...
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 交易员关注...   欧洲天然气价格延续本周涨势,交易员权衡充足供应与全球不同地区局部需求回升可能导致市场趋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