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进入下半年仅短短7个交易日,基金行业便迎来一波密集的降费潮。超过20只基金宣布下调费率,涵盖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及FOF产品,进一步降低投资者持有成本。据统计,目前管理费率在0.15%及以下的“低费率”基金产品数量已突破千只,达到1050只。
易方达、国投瑞银、国泰、富国等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发布公告,自7月1日至7月11日不等的时间起,下调旗下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或托管费率。例如,易方达旗下两只债券基金的托管费率均从0.10%降至0.05%;国投瑞银瑞祥灵活配置的管理费率由0.90%大幅降至0.55%;国泰农惠定开债基的管理费和托管费也分别下调0.10个百分点。此外,富国基金、德邦基金、东吴基金等也参与了此次降费行动,部分货币基金的销售服务费率也被调低,甚至有基金推出限时销售服务费优惠,将费率降至0.01%。
业内专家指出,这波降费潮是公募费率改革持续深化的体现。自监管层启动降费工作以来,第一阶段的管理费改革和第二阶段的交易费改革已相继落地,目前市场预期,以基金销售环节为核心的第三阶段费率改革有望加速推进。证监会主席吴清此前透露,2025年起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约约450亿元费用。
随着低费率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基金公司也在探索更精细化的收费模式。有观点建议,未来销售服务费或可按持有期限设置阶梯费率,鼓励长期投资;同时,规范尾随佣金分成,优化客户维护费等,在平衡机构与投资者利益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打破“零和博弈”,通过“买方投顾”等方式实现机构和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被认为是实现双赢的关键。
尽管降费直接提升了投资者的获得感,但业内人士也强调,基金公司还需进一步夯实投研“硬实力”,用优质业绩吸引并留住投资者,最终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基金降费“接力赛”的持续进行,正推动行业向更规范、更普惠的方向发展。(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