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疾控关注我哟
☀云南疾控微信公众号将向您传播健康知识,发布疾病预防信息等。
在云南的山林间,有一种神奇的野生菌——“见手青”。每当雨季来临,它便成为菜市场和餐桌上的“明星”。然而,它又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以独特的风味吸引着无数食客,另一方面却因含有毒素,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毒。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见手青的神秘面纱!
认识见手青
会变色的美味
“见手青”这名字就点出了它的神奇之处,是一类用手触碰就会变青(蓝)的牛肝菌。目前全球已知的牛肝菌有50余属400余种,云南有40余属300余种,常见食用的有50余种。
历史渊源
中国最早记录牛肝菌和见手青的人是明代初期的昆明人兰茂,“牛肝菌”和“见手青”两个词都出自他的著作《滇南本草》。为了纪念他的贡献,2016年,菌物学家将红见手青命名为兰茂牛肝菌。
物美价廉营养高
见手青大量上市的季节,相比松茸、干巴菌、鸡枞菌价格便宜很多,而且口感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多糖类物质等。
哪些菌子属于见手青
以下这些牛肝菌(俗名都叫见手青)生食有毒,炒熟煮透后可食用。
1.兰茂牛肝菌(红葱)
2.华丽新牛肝菌
3.红孔牛肝菌(中华牛肝菌)
4.宽孢红孔牛肝菌
中毒原因
牛肝菌中毒是因为加工处理不当引起:
牛肝菌含有毒蝇碱、蟾蜍素、乙酰胆碱、异噁唑衍生物等毒素,如果烹饪方式不当(如炒制时间过短、温度不够),毒素就无法被完全去除,食用后易导致中毒。
中毒症状
若不慎食用了处理不当的见手青,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随着毒素在体内扩散,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幻视、幻听的现象。患者会看到一些不存在的画面,如小人在跳舞、物品变形等,还可能听到奇怪的声音。此外,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精神错乱等症状。
科学烹饪指南
想吃见手青又不想中毒?
烹饪方法最关键!
处理
仔细洗干净,切成薄片(更容易熟透)
烹饪
锅里放足量的油,用大火长时间翻炒,要不停地翻动,确保每一片都均匀受热,还要注意在起锅前锅铲上不要沾上尚未炒熟的野生菌。此外,也可先将切好的菌子放入开水中焯煮一段时间,再进行炒制。
千万别为了追求嫩滑的口感而缩短时间,安全第一!
“见手青”独特的鲜美,让它成为云南美食文化中闪亮的一笔。但它含毒的特性也时刻提醒我们:享受美味,务必谨慎!
重要提示
食用野生菌后,一旦身体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能耽搁!
牢记
吃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
不认识的野生菌,坚决不吃!
绝对不要生吃或凉拌见手青!
吃野生菌时,不要喝酒!
/健康科普
供稿部门:营卫所
撰稿人:李桑柔(曲靖市疾控中心)、李娟娟
审稿人:刘志涛
美编:健促信息中心 段秋睿 张竞文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和内容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和网络相关资料,在此感谢!部分图片来自版权图库和网络,仅用作公益科普宣传,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