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胡杨
正态分布是统计分析和概率论中的核心概念,广泛发生在日常场景中,在银行理财市场也不例外。
在正态分布规律下,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募集规模处于中间区间,而“迷你”规模和“巨量”规模的理财产品占比较低。根据南财理财通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存续规模在1000万元至10亿元的理财产品在市场上占据超七成比例,而存续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理财产品占比为6.01%,10亿元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为8.45%。
从变化视角来看,小规模理财产品占比则呈现上升趋势。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存续规模100万元以下理财产品在市场上所占比例分别为1.51%、2.99%、5.43%,并于今年5月末上升至最新的6.01%。数量方面,5月末,存续规模低于100万元的理财产品为1591只,其中99.43%为固收类产品。
这类“迷你型”理财产品的存在感之所以有所增强,与其管理和运作效率相对更高有一定关系。通常来说,存续规模较大的理财产品相应要配置大额标的资产,小规模理财产品的配置则更加灵活。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存续规模100万元以下的理财产品对于现金及银行存款的配置比例从9.05%提升至23.9%,展现出快速调整资产结构的能力。部分产品还通过聚焦区域特色资产或特定行业债券(如ESG科技主题、人形机器人主题等)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基于精准配置获取了超额收益,优于同期市场平均水平。
凭借亮眼的收益表现,部分小规模理财产品脱颖而出,得到投资者更多关注。然而,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随着募集规模增加,底层资产的配置难度和产品运作的灵活性将发生相应变化,对于产品管理人来说,如果调动资源的能力有限,无法动态优化资产配置,那么也很难保持出色收益水平的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受限于资金规模,“迷你型”产品一般较难参与高收益非标资产投资,因而面临明显的超额收益“天花板”。Wind数据显示,2024年,存续规模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较规模500万元以上产品低83个基点;80%以上小规模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为同业存单和国债等低收益资产,收益率也相对有限。
仅从这个视角来看,“迷你型”理财产品要想更长久地保持竞争力,应尽量在存续规模扩张与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也是所有财富管理或资产管理产品面临的共性考验——规模可观意味着资产配置、风险控制、流动性安排必须更加精细,存续规模不高的产品尽管灵活度高,但也难以再进一步成为“爆款”。因此,无论是何种规模的理财产品,仍要充分考虑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通过人才、科技、制度等的优化完善,不断提高对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平衡与兼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