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行感觉太棒了,完全超出预期”“希望匹克球让我们两国人民更紧密”……听到美国匹克球爱好者发出的这些赞叹,便更能理解匹克球这项运动的价值。从球场到心桥,匹克球让人心相拥。
匹克球1965年在美国诞生,2020年后呈现井喷式发展,以易上手、趣味性强等特点很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近年来,匹克球在中国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中美民间匹克球交流活动6月先后在长沙、武汉和玉溪举行,20余名来自美国的匹克球爱好者以匹克球为媒,来华交流比赛。
埃文斯是一位有乒乓球基础的匹克球爱好者,他的乒乓球技术相当不错。“上世纪70年代时,来自中国的乒乓球代表团来访,当时我还是小孩子,得到了与中国乒乓球冠军交流的机会,那就是‘乒乓外交’。”他接着说,“希望匹克球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让我们更亲近。”
海西因为工作原因来过中国几十次,甚至还能说一点简单的中文。以运动的方式与中国产生联系,和之前做商贸的感受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匹克球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竞技,更是一种交友的方式。“这次因为匹克球来到中国,我在各个城市又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海西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坚毅、善良,而这也成为访问团的“群体记忆”。肖峰是此次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分享了一个小插曲——在长沙比赛时,一位球友的包遗落在了场地,直到第二天才发现。通知主办方后,很快就找到了这个包。“一位保洁员捡到了这个包,任何物品都没有丢失。”当他在大巴车上把这个消息告诉球友们后,大家喊道:“中国真安全,我们爱中国。”
以匹克球交流为纽带,外国球友开始真正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肖峰介绍,中国行之前,一些球友认为中国很神秘,甚至还感到一点点畏惧。来到中国后,他们对中国有了更直接和更深刻的感受。
这次访问团的成员来自美国不同的州,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就是因为匹克球。一位来自佛罗里达的华裔球友指着另一位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球友笑着说:“如果不是匹克球,我们很难有交集。”
这位来自德克萨斯州的球友名叫洛根。他坦言,原本没有专程来中国旅游的打算,但一位匹克球好友发出的邀请让他动了心。总结此次中国行,他说这是值得一生铭记的一次旅行,“来到中国后感觉太棒了,完全超出了预期。”
如果没有匹克球,这些人很难走到一起;如果没有匹克球,大家更很难相聚在中国。匹克球作为近年来在美国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在中国的热度也迅速蹿升,人们对于这项集竞技、娱乐、互动于一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共鸣是相通的。正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小小空心匹克球,足以承载跨越重洋的真情与共鸣。
从“乒乓外交”到“匹克球纽带”,体育交流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