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拧开水阀,清凌凌的井水直接灌进玉米地。今年虽然天气干旱,但玉米能够及时喝足水。”日前,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种粮大户王刚(化名)蹲在刚维修好的机井旁,看着汩汩水流漫过田垄高兴不已。这背后,是一场历时半年、横跨8个乡镇的“灌溉机井复活行动”,也是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之力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
2024年8月,宛城区检察院在开展辖区粮食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时发现,辖区有4个乡镇的20余眼灌溉机井存在水泵故障、水管破裂、电路损坏等不同程度的损坏问题,部分机井甚至坏了4年都没得到维修。农忙时节,这些故障机井难以满足灌溉需求,导致部分农田延误播种,严重损害了农民权益,群众反映强烈。经过半个月的实地走访,检察官发现另外10余眼灌溉机井也是“带病上岗”:有的机井不出水,有的机井水量极小。
“必须让‘沉睡’的机井动起来,更要让制度‘醒’过来。”2024年9月,该院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督促乡镇政府对故障灌溉机井进行排查维修,并建立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指导乡镇街道召开座谈会,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灌溉机井排查整改工作专班,对全区9000余眼灌溉机井进行排查,发现故障机井181眼,并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截至今年3月,181眼“生病”机井全部“康复上岗”。
为防止问题反弹,宛城区检察院持续跟进监督,推动相关部门修改制定《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后管护方案》,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完善“一长两员(井长、管护员、维修员)”管护制度,并对责任人员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如今,田间地头不仅有了“健康”机井,还有了一支“守护队”,为农业生产筑牢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