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海证券报
新华财经上海7月10日电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在权益投资方面动作频频。参与港股IPO基石投资,以A类投资者身份网下打新……银行理财作为耐心资本的角色开始走向台前。
业内人士表示,应助推银行理财“愿做”“敢做”“甘做”耐心资本,将“长钱”优势转化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长钱”崛起 银行理财入市恰逢其时
在新“国九条”、《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等政策助力下,银行理财正在从“类存款”打理者转型为更具长期视角的机构投资者。
从资金特性来看,银行理财具备“长钱”潜质。如今,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重返30万亿元大关,和公募基金的体量旗鼓相当。在浦银理财董事长何卫海看来,银行理财资金体量大、基盘稳,基于庞大的规模优势,有望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光大理财董事长王景春表示,银行理财资金的“长期”优势主要体现在“三长”:一是产品封闭运作期与持有期相对延长,为资产端实施中长期策略提供充裕运作周期;二是资产配置更趋多元,在高等级固收资产打底基础上,引入权益、商品、REITs、衍生品等多资产策略,提升组合的抗波动能力,增强收益韧性;三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银行理财资金已与险资、养老金等并列为长期资金主力,且在REITs、定增等投资领域获得更多直投通道支持,为“长钱”拓展了更广的增值空间。
“银行理财资金已具备作为长期资金所需的制度支持与产品基础。可以说,银行理财资金入市迎来良好时机。”王景春表示,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为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打开了窗口,也降低了银行理财直接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门槛,既拓宽了银行理财投资边界,更有助于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市场形成良好投融资生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以配置债券这类固定收益资产为主,也滋长出“稳健低波动”的特性。而对于股票这类权益资产却鲜少触及,也并非其强项所在。
在当前的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理财赖以生存的固定收益资产已无太大获利空间,行业困境亟待破题。银行理财布局权益投资是机遇所在,也恰逢其时。
知易行难 “愿去做”也“怕去做”
不过,银行理财要做到真正“活水入市”,仍面临一些“暗礁险滩”,须校准航向。
谈及银行理财参与权益市场的路径探索,王景春直言,银行理财资金要充分发挥中长期“耐心资本”作用,还须积极应对产品设计、专业能力、投资者教育等多重挑战。
一是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存在不匹配。银行理财客户以中低风险偏好群体为主,需求以类存款为主,而权益类产品波动性较大,客户容忍度偏低,销售难度随之上升。2022年底债市波动就曾触发一轮“赎回潮”,让一些机构“猝不及防”,规模一度大幅缩水。
“部分客户看到净值小跌几天,就打电话问能不能赎回。”信银理财财富管理事业部固收投资条线兼多策略及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封春升说,银行理财客户大多是风险偏好较低的“稳健派”,对净值波动较为敏感。
银行理财在产品销售端的现实阻力更不容忽视,面临“绕不过去的坎”:一方面,银行理财代销渠道偏好低风险产品,因此含权理财产品募集难度较大,仍处于推广“爬坡期”;另一方面,首次购买中高风险评级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仍需柜台面签与风险评估,流程相对繁琐,限制了线上销售效率。
二是资产负债久期结构存在不匹配。当前,资金“短”、资产“长”的错配问题依然突出,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投资者行为趋于短期化。
何卫海表示,市场上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期限较短,而上市公司定增、公募REITs等项目往往需要较长锁定期,二者之间天然存在结构性矛盾。
“要进行长期投资,就得用长期资金。但是我们的产品封闭期大多是6个月或9个月,要配定增就很难。”一位银行理财公司固收团队负责人表示,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久期设计仍在探索阶段,真正实现资产负债久期匹配、服务企业长期发展,须进行更大的制度创新与客户教育投入。
三是银行自身投研能力存在不匹配。业内人士坦言,虽然不少银行理财公司“愿去做”耐心资本,但又“怕去做”。从“固收专家”转型为“多面手”,银行理财公司在研究体系和投研能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王景春认为,当前银行理财的权益投研体系仍有提升空间,行业研究深度、估值框架与量化平台建设仍待完善。
“银行理财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多数机构尚未建立成熟的权益投研体系,在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方面与基金公司存在差距。”何卫海表示,如何将指数、量化、FOF/MOM等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是银行理财发挥大类资产配置优势、参与多元策略投资的破题关键。
完善机制 推动权益投资破局
业内人士表示,搅动银行理财资金这一池“春水”,须着眼于银行理财客户退出机制不畅、考核机制短期化等现实掣肘,并逐个击破。
——打通投资便利性与多层次销售通道。银行理财资金要扮演资本市场长期投资者的角色,须依赖更加灵活多元的销售体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允许互联网平台、券商等机构参与理财产品代销,构建更加细分和高效的客户触达路径。
“建议取消中高风险产品销售的面签要求,与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的购买流程要求保持一致,提升其购买此类产品的便捷度和体验感。”一家合资理财公司的高管表示,希望进一步丰富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如券商渠道及互联网渠道,增加客户的覆盖面和投资普及渠道。
银行理财产品形态虽已丰富,但销售与退出机制仍有不畅。发行长期限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有助于培育长期资本,但对客户而言,进入持有期后退出通道狭窄,是制约长期限产品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何卫海建议,行业共同探索建立份额转让平台等退出机制,为客户提供理性的流动性出口,改变负债久期较短的行业现状。
——打造“长钱长投”的良性生态。当前,多数银行理财公司依然采用季度或年度净值排名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而在高波动资产面前,易引发“追涨杀跌”,还有不少机构试图“粉饰”净值波动。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是关键一环,应从根本上改革考核导向,逐步建立起以滚动周期回报、风格一致性、长期持仓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封春升建议,从三方面着手强化生态配套:一是优化投资经理考核机制,延长至3年以上周期考核,强化风险调整后收益等长期指标考核;二是争取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养老金账户,真正对接天然的长期资金;三是优化会计核算制度,如借鉴保险OCI账户,对部分长期权益资产采用非市值波动计量方式,弱化短期估值扰动。
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