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好声音”
创始人
2025-07-10 07:23:42
0

1964年,红旗中学初二学生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前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冯文冈摄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们在听中央党校老师讲课。1980年,讲解员为观众讲述圆明园的沧桑过往。吕坚摄1999年,自然博物馆选派一些优秀讲解员到部分学校任教,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李凡摄2001年,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展览开幕前夕,讲解员在一遍遍地熟悉展板上的内容。贾同军摄

​随着暑假的到来,京城各大博物馆成为热门景点。“为一馆,奔赴一座城”的人群中,不少是博物馆讲解员的“铁粉儿”。新中国成立至今,北京的讲解员队伍不断壮大,从昔日需要“中央特批”到后来的“因人施讲”,他们用“好声音”为观众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也展示出北京文博事业的风采。

中央特批大学生当讲解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经常举办节约粮食、废品回收利用等各种展览会,一些展板前出现了讲解员的身影,他们通过激昂的讲解展示了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成果,也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认识外界的窗口。

高中生林仲豪参观石油展览时,从讲解员口中了解到石油的生成、用途以及炼制过程,当他听到讲解员说“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懂开采的人才太少”时,便在心中暗下决心。两年后,他参加高考如愿考取了北京石油学院,立志从事开采和制炼石油的工作。(1953年12月10日《北京日报》2版,《我热爱石油工业》)

不过,那个年代的讲解员并不多,主要服务于机关单位、学校等团体参观。像1954年暑假,故宫曾免费对有组织的大、中、小学生开放,为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专门配备了讲解员作导引介绍。(1954年7月15日《北京日报》3版,《故宫博物院免费招待学生参观》)

1955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当时的讲解员多为“兼职”。1955年,周口店中国猿人陈列室扩建后开放,曾参加1927年“北京人”遗址发掘的老工人刘义山在陈列室当上讲解员,向观众生动讲述遗址发掘的经过。(1955年10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周口店中国猿人陈列室开放》)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后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相继建成。为了能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播给参观者,相关部门给周恩来总理打去报告:申请1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两馆当讲解员。由于当时大学生少之又少,这一请求没能完全满足。最终,中央只特批了4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另外60人由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补足。(2021年1月30日《北京日报》7版,《81岁,他的讲解路还在继续》)

当年19岁的齐吉祥便是其中之一。他放弃高考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第一代讲解员,一干就是40多年。1万多字的讲稿,齐吉祥背得滚瓜烂熟。然而,新上岗的“菜鸟”们缺乏经验,博物馆就邀请专家、教授讲课,不断研讨,互相观摩,并派讲解员赴各地博物馆、考古发掘工地学习,甚至还到百货大楼向全国劳模张秉贵取过经。齐吉祥深受启发:讲解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施讲”,针对不同观众进行个性化讲解。(2014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19版,《齐吉祥:博古通今的讲解员》)

1964年5月30日,《北京日报》2版

那个年代,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同许多学校建立了联系,学生参观前,讲解员会事先向老师了解需求。如果听说孩子之间有打架等不团结现象,讲解员就会多讲英雄人物关心人民、关心战友的故事;需要进行艰苦朴素教育,讲解员就着重讲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生活和革命气概。(1964年5月30日《北京日报》2版,《革命博物馆经常接待小观众》)

1996年4月9日,《北京日报》5版

专业讲解收获大批“铁粉儿”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逐步复苏。然而,大多数普通市民对博物馆仍“敬而远之”,以至于博物馆经常“门前冷落车马稀”。讲解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

1982年,黑龙江读者晶众来信向本报反映,参观故宫时没有讲解员,观众只看展板上的文字介绍太不“解渴”。(1982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2版,《故宫为啥没解说员》)讲解员水平也良莠不齐。市民佟建寅在给本报的来信中提出,进京游览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可有些讲解员在介绍名胜古迹时脱离历史实际、任意解释。(1981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3版,《介绍名胜古迹要尊重历史事实》)

综合来看,当时博物馆讲解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讲解员单纯“搬运”讲解词,照本宣科枯燥无趣;二是多数讲解只面对集体观众,忽视了占多数的零散观众;三是讲解员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经常被分配搞卫生、看管文物等活儿,收入不高,还要“身兼多职”,人员流失很大。(1996年6月13日《北京日报》7版,《精彩讲解引来众多回头客》)

当然,那时候也有以优质讲解赢得口碑的,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就是一处。上世纪80年代,明十三陵定陵地宫讲解班共有15名姑娘,为了做好讲解,她们不仅钻研《明史》、背讲解词、学外语,还经常对着展品观摩练习。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讲解员的讲解次数由每人每天三四次增加到七八次,嗓子说哑了就喝一口“胖大海”水。即使只有一名游客,讲解员也会热情地进行单独讲解。“真不愧是首都的讲解员。”抚顺游客常胜利参观后在留言簿上点赞。美国前国务卿黑格的夫人1981年到定陵地宫游览,对讲解员陈一娟熟练的讲解特别满意,回国后还特意给她寄来感谢信:“您的热情介绍引起了我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极大兴趣……明陵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典范。”(1982年6月22日《北京晚报》2版,《她们充满自豪感》)

颐和园德和园开放时,园内的讲解员格外抢眼。她们套上艳红的旗装,梳好旗髻,用清宫礼仪迎送前来参观的游人,成为公园一景。(1984年9月9日《北京日报》2版,《颐和园献给游人的“礼物”》)

1996年4月9日,《北京日报》5版

为了提高讲解员水平,进而推动博物馆发展,1996年,本市文物部门主办的首届讲解员培训班开班,首批来自30余家博物馆的40名讲解员参加,既有写作能力培训,也有仪容、仪表、仪态、语言和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讲解员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自己能写也能讲了。(1996年4月9日《北京日报》5版,《博物馆讲解员将“正规训练”》)

“乏味的讲解是误人子弟。”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给讲解员下了“命令”:要让观众在每个展厅笑一次。不久,讲解成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收获了一大批“铁粉儿”。曾有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走进展厅,说是上次讲解没听完整,特意回来“补课”的。(1996年11月22日《北京日报》5版,《北京人喜欢上了“赛先生”》)

1998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6版2003年5月24日,《北京日报》7版

志愿讲解员成博物馆明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京城博物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了博物馆。

1996年起,北京师范大学2000多名大学生陆续加入中国科技馆、历史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等,担任义务讲解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也主动与故宫联系,长期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经过面试、培训、考试、实习,首批近70名学生入选故宫当讲解员,其中约一半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两年时间,学生们风雨无阻,每天边走边讲解6至8小时。大学生的讲解使游客们直呼“没白来”,再不是走马观花了。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参观故宫时,为他担任讲解翻译的就是首师大的5名大学生。克林顿对讲解非常满意,还与他们合影留念。(1998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6版,《古老宫殿里的社会实践》)

2002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公开在报纸上刊登招收志愿讲解员的消息,2000余人报名。令人感动的是,打来咨询电话或到现场报名的都极少有人问及待遇,更多的是询问讲解内容和时间。通过培训、考核,有130多名志愿讲解员正式注册,一年时间为观众提供义务讲解累计达3000余小时。此后,抗战馆、中国科技馆、天文馆等十几所博物馆中均出现了志愿者的身影,北京也因此拥有了全国最庞大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在志愿讲解员中,既有白发苍苍的知名专家、两院院士,也有活泼可爱的“红领巾”,更多的是各行各业普通的京城百姓。(2003年5月24日《北京日报》7版,《博物馆里志愿者多》)

对于绝大多数“半路出家”的志愿者来说,当讲解员难度着实不小。2006年,首都博物馆举办大英珍宝展时首次启用了40名志愿讲解员,发给他们的讲解词厚达43页,而且是中英文对照的。(2006年3月6日《北京日报》5版,《首博珍宝展将用40名志愿讲解员》)

即便如此,很多志愿讲解员一讲就达十几年,有的还成为博物馆内的明星,带动了一大波人气,甚至有专业人士带着亲朋好友专程去听讲解。朱宏是当年国博招收的首批志愿讲解员之一,12年时间在国博、故宫、世纪坛等博物馆累计讲解了上万小时。退休前,他是一名化学老师,为了更好地解答观众的问题,除了背熟讲解词,他还阅读了大量古籍,对许多藏品如数家珍,以至于不少“粉丝”称他为“移动博物馆”。(2014年5月13日《北京日报》9版,《志愿讲解12年 老教师成“移动博物馆”》)

首钢退休工程师高斌侠2004年得知故宫招聘志愿者时,立刻用钢笔工整地写下申请书,亲自送到神武门接待站。如愿成为钟表馆志愿讲解员后,高斌侠10多年来坚持阅读书籍拓展知识储备,针对不同的观众准备了9版讲解词,因人施讲,不少参观者听后主动要求加微信,直言下次有机会仍要听他讲。(2017年9月6日《北京日报》11版,《我在故宫讲钟表,讲到讲不动为止》)

2004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2011年9月24日,《北京日报》5版

“因人施讲”展现北京文博精彩

进入新世纪后,大批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迎来“顶流”地位,观众接待量屡创新高。很多博物馆在逐步增加讲解员数量的同时,还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讲解质量,让参观者不光“看热闹”,还能“听门道”。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录取的讲解员一般要接受两个月的专门培训,听专家主讲博物馆学、语言技巧,到相关高校学习播音学基础、抗战史等知识,还要去部队封闭训练,练形体、感受军人的素质和纪律观念。合格的讲解员不但要掌握播音、历史、礼仪、文物等五六门专业知识,还得能用汉语、英语、日语、哑语等讲解。这支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向海内外参观者展示着北京文博事业的精彩。(2004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1版,《抗战馆培养出高素质讲解员队伍》)

“讲解1分钟,幕后10年功。”王蕾是天坛公园的一名英语讲解员,她从不生搬硬套讲解词,而是会用互动来增加与参观者的联系。她还懂“读心术”,根据参观者的眼神和行为推断自己的讲解是否有吸引力,适时纠偏。(2012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12版,《善用“读心术”的讲解员》)

河森堡是国博讲解员袁硕成为知识型“网红”后的化名。不想当“人肉背词机”的他通过大量阅读补充了文物背后很多历史细节,国际期刊、学术论文上晦涩难懂的内容经过他一讲解,变得非常有趣。(2017年7月18日《北京日报》15版,《袁硕:有效有趣地讲解历史》)

2011年,讲解员首次纳入职工技能大赛项目,前三名的选手可获得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和“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证书,冠军选手可择优推荐申报“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2011年9月24日《北京日报》5版,《公园讲解首次纳入职工技能大赛》)

2022年,本市出台指导意见,为博物馆讲解服务“立规矩”,“戏说历史”等行为被全面叫停。(2022年8月13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为博物馆讲解服务立规矩》)

如今,AI导览讲解器等“电子讲解员”在博物馆大量“上岗”,但游客似乎还是更愿意听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因为他们可以打破横亘在人与物之间的壁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替文物“说话”,传递“因人施讲”的温度。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天马首款Micro LED 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IT之家 7 月 1...
蒲城法院 | 小标的快执结 大...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是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
国补分批次下达!多地国补7月重... 2025年7月,全国多地消费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各省市因额度耗尽暂停数周的家电、数码、汽车“国家以...
与多家文创园携手,东城永外街道...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7月8日至9日,东城区永外街道在大磨坊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中轴古今·匠心传承”永...
沪深300ETF永赢(5635... 7月10日,截止午间收盘,沪深300ETF永赢(563520)涨0.10%,报1.010元,成交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