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长辛食集。
受访者供图
舞者在街区展示民族舞蹈。
受访者供图
青灰色的老建筑营造怀旧氛围,街边的非遗体验店带火消费……长辛店的老住户周健不禁感叹:“老街现在是既有烟火气,又有新‘潮’范儿,看着心里特舒坦!”
今年“五一”假期,北京丰台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全面亮相,这里既最大程度保留了老街风貌,又引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业态,塑造出传统与时尚碰撞的新空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活力街区。在这一过程中,怎样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怎样延续城市记忆?笔者赴长辛店进行了采访。
长辛店老住户周健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辛店人,打小喝着永定河的水、听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长大。2023年老街启动更新,我和老街坊们亲眼看着家门口一天天变样:从前漏雨的青砖房,如今“修旧如故”;堆满杂物的旧厂房,如今变成了文创园;就连过去堆垃圾的旮旯,都盖起了时尚的国潮中心。现在的长辛店,既留着老街坊熟悉的烟火气,又添了新“潮”范儿。不少搬走的老邻居回来开了工作室,年轻人也扎堆儿来这儿创业。这次改造,没搞大拆大建,还把文化根儿续上了。这两年,我也参加了“北方红星宣讲团”,就是想把长辛店的历史文化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长辛店、走进长辛店,一起感受这份新旧交融的新面貌。
街区运营方代表孔令喜
长辛店,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故事。如今,这里更是我们继续努力、开拓创新的宝地。为了让街区既有新“潮”范儿,又有老味道,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是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让大家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近距离感受手工艺的魅力;第二是大力推广国潮文化,定期举办国潮主题的展览和表演;光让大家看肯定不够,所以第三就是创新文旅融合方式,开发沉浸式的国潮体验路线,让游客能边走、边玩、边体验。我们的心愿就是让长辛店既能留住历史记忆,又能焕发新活力,成为大家伙儿都爱来逛逛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千年驿站 老镇常新”
驱车经过北京市丰台区的杜家坎环岛,顺着周口店路向南,行驶约两公里就到了曹家口路,这里是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的东侧起点。
沿街而行,最直观的感受是“新老融合”——红瓦坡屋顶的老房经过修缮后,续写着岁月的记忆;胡同口的建筑是崭新的,但青砖的色调却延续着长辛店的古朴风貌;依文国潮时尚艺术中心科技感十足,光电玻璃幕墙能够让建筑“随时换装”……
老街的业态也是“新老互嵌”:这里既有南门涮肉、京友居这样的北京老字号餐饮,又有霸王茶姬、华为体验店等新业态,宣南书店、依文大师工坊更是为街区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长辛店,五里长,二十五里到良乡……”地处永定河畔的长辛店,曾是明清时期“九省御路”上的商贸重镇,长街上商贾云集,繁华一时。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把长辛店叫‘伤心店’,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姑娘都想嫁出长辛店。”年过六旬的周健告诉笔者,随着传统产业腾退外迁,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丧失发展活力的长辛店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问题显而易见,改造势在必行。
2021年,丰台区联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团队,制定长辛店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面向社会公示。2023年,长辛店更新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改造后的街区确定由丰台文旅集团与依文集团共同负责运营。
据介绍,长辛店原有建筑风格多元混杂,从中西合璧式的长辛店火车站,到百年间陆续形成的寺庙、民宅和商铺,“五里长街”汇聚了多个时期的文化元素,素有“年代博物馆”之称。因此,改造规划以“千年驿站,老镇常新”为理念,划分了风貌精华区、风貌协调区及风貌延承区三类特色分区,均按照“修旧如故”原则,最大程度保留老街风貌。
例如,位于长辛店大街与曹家口路交会处向北约100米的原回民食堂旧址,原为方正红砖楼。其侧面看却是别有洞天——烟囱独立于主楼后方,构成特殊的历史风貌。对此,更新过程中,施工方清除了后期加装的瓷砖等“赘余”,并引入新业态,盘活这幢老建筑。
“走到这儿得慢点,脚下有惊喜。”笔者刚准备从原回民食堂旧址门口继续往北走,街区工作人员刘怡晨连忙提醒道。低头一看,路被分成了两半:西边是现代青石砖铺就的平坦路面,东边路面却是用清代青石板铺设,石板上古老的车辙印延伸向远方。
据介绍,在进行长辛店大街市政综合管廊施工时,施工方在大街东侧地下约1米处发现一条青石板古道,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清代御道。“经过专家研判,我们对这些青石板进行编号,并用气泡膜包裹后分段存放,待综合管廊铺设完毕,又通过原位复位方式将其重新铺设,力求最大限度还原长辛店的历史原貌。”刘怡晨说。
“我们不是要打造‘明清一条街’或‘民国一条街’,而是要保护好长辛店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记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李明扬说,“我们希望融合历史与现代元素,给游客带来在北京其他地方体会不到的感受。”
烟火气城市竞争力
专家指出,城市功能日益复杂,老旧街区可通过空间重构,将历史记忆打造成可体验、可消费的场景,既传承历史,也满足现代需求。长辛店的改造就是如此。
“在‘长辛食集’的酱肉店切半斤刚卤好的牛肉,配上冰镇北冰洋,坐在老榆树下慢慢品尝,这是别处难寻的体验。”网友点赞的这份生活气息,就是长辛店改造时特意留下的“老街味道”。
沿着曹家口路东行100米,路北侧保留着长辛店的传统民居。绿色门楹的低矮红砖房分布其间,“长辛店老字号酱肉”“长辛寻巷麻辣烫”等商铺牌匾依次挂在门头上。这里便是街区新打造的“长辛食集”板块。
“这几个老院子,以前里面全是乱搭的小棚子,我们拆掉这些杂乱建筑后,发现原来的房屋结构还挺完整,就修缮改造成了商铺。”丰台文旅集团总经理鲍蓬勃介绍,改造初期,他们就记下了即将搬走的老商户的联系方式,为的就是留住这些“老街坊”。
“我们这家店原来在大街南边,后来老街改造,项目部找到我们,说这里有店面,邀请我们搬过来接着干。”老字号酱肉店铺老板说,他们家在长辛店经营了30多年,舍不得离开,便接受了邀请。
“从一开始,我们就很清楚,长辛店不是要全拆了重建,而是要有机更新。”鲍蓬勃说,“在同等条件下,过去的老商铺优先入驻‘长辛食集’,以此留住老街的人文记忆。”
事实上,在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居民、商家、游客和谐共处的景象随处可见:在“长辛食集”马路对面有栋暂时无法改造的老房子,其墙面粉刷后成了“长辛影院”的露天电影幕布;不远处的长辛店第一理发店,在提供传统理发服务的同时,还融合了美甲、读书、茶饮等新业态;翻新后的北天和永药铺,让庭院里的百年紫藤和银杏成为主角,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老旧街区改造应避免大拆大建,可通过‘针灸式’有机更新保护城市肌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分院院长范嗣斌认为,守护城市烟火气需始终围绕“人群”和“需求”,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效益,也印证了“烟火气也是城市竞争力”的发展逻辑。
国潮文化增添活力
非遗工坊里,传承人展示绒花、拓印、蓝染等传统技艺;文创潮玩区,国潮周边、国潮玩具以及各种限量版手办琳琅满目……据了解,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以“中国潮、国际范、烟火气”为特色,聚焦非遗文化体验,营造消费新场景。
在“绒华”非遗体验店,游客纷纷在栩栩如生的小鸟绒花摆件前驻足欣赏。据介绍,绒花制作技艺拥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以天然蚕丝与铜丝为原料,经由炼绒、染色、勾条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寓意吉祥的装饰艺术品。
在店中,笔者遇到了正专注学习绒花制作技艺的学员李俊璇,她饶有兴致地展示着手中的作品,言语间透露出对这门技艺的热忱:“这里有组装半成品等简单体验,但我想挑战难度更高的,已经连续3天来跟老师学了。”
“以前我常去云南体验非遗,在北京接触少。”已在长辛店生活10年的李俊璇说。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开街后,她惊喜地发现家门口有了非遗体验店。“现在就想好好学,希望以后能传承这门技艺”。
“这里非常尊重手艺人。”街区非遗工坊体验店运营主理人孙红健表示,与其他街区更重视店铺的商业化布局相比,长辛店愿意为手艺人留出空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常渴望能够在店铺里进行创作,他们更希望这里像一个手工工坊。”
“为持续推动社会参与,2023年丰台区推出‘长辛扶摇计划’,已吸引13名青年创意创业者、20多位设计师入驻和参与长辛店更新。”鲍蓬勃介绍,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将成立“长辛扶摇计划——共生club创新创业者联盟”,以长辛店二期项目为大本营,释放5000平方米产业空间并提供限期免费租、配套设施共享等政策,吸引更多青年创业者、艺术毕业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
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还聚焦“首发、首店、首展、首秀、首演”经济,推出多项国家级非遗展示等特色活动。今年“五一”假期,街区共举办包括“长辛先锋 劳动赞歌”工装主题大秀在内的55场精彩活动,激活街区消费活力,打造长辛店国潮文化新地标。
“长辛店更新二期项目计划将于年底启动。”鲍蓬勃介绍,北关门户片区将重点打造长辛店“会客厅”,大街北段风貌区将延续传统商业脉络,教堂南片区将侧重文化创意产业。(刘乐艺 祁千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10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