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人工智能产业 在下一盘什么棋
创始人
2025-07-10 06:41:13
0
  •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中国人工智能小镇。新华社发灵伴科技AR眼镜系列产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聃 摄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梦奇 陈碧红 吴聃  日前,四川有一场学习被刷屏关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率全省3万余名领导干部,集中持续学习人工智能(AI)技术。  6月5日,四川省“提升领导干部应用AI人工智能能力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结束后,有人评价,这既体现了四川对前沿科技的高度重视,也是政府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科技认知力,就是现代治理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期,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人工智能新锐扎堆的浙江杭州,走访多家企业,与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对话,深度观察“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这半年,浙江都在做些什么?杭州又为什么能长出“六小龙”?  在一连串问号中求解,或能为四川人工智能产业更好发展带来些许思考与启发。A“杭州六小龙”爆火后这半年各地因地制宜竞跑AI+,浙江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去年底今年初,浙江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出圈,“杭州六小龙”浮出水面。  爆火之后,浙江并未停下脚步。6月中旬,调研组抵达杭州不久,就听到三件事:  6月4日,2025第22届浙商(投融资)合作周期间,中国(杭州)算力小镇聚集百余名浙商,评出“2025年度浙商‘AI+’TOP100”“2025年度浙商‘AI+’杰出领军者”“2025年度浙商‘AI+’金投手”等样本。  同一天,杭州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动员会举行,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3900亿元,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超700家;全市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突破1000亿元。  6月7日,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行。  网络上关于“杭州六小龙”的话题热度或许在消减,但调研组发现,对于当地来说,产业的热度才刚刚开始。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浙江做了大量创新探索,为产业建设体系化铺路。  “在国家层面,界定哪些产业、哪些企业算是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明确的产业统计体系,所以,急需对整个产业生态进行精准画像和研判。”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悦介绍。  浙江率先破题。在《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试行)》里,首次明确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定义,并确定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建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统计监测方法。经过全面摸排,确定2024年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超过5700亿元,对“产业在哪里”有了更清晰的画像。  摸清家底后,浙江迅速出击——全省层面,今年5月,浙江发布《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产业生态、人才、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六大领域重点突破,针对性出台27项具体措施。其中提到,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覆盖芯片、服务器、光电网络、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着眼地方,浙江的其他城市,同样在结合自身区位、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寻找发展机遇,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上突出各自特点。作为制造业强市,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4家,数量领跑全国,因此宁波重点把人工智能“落子”在制造业领域,强化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及工厂操作系统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供给;温州抢占“人工智能+数字安全”赛道;衢州加快推动“AI+工业”“AI+农业”“AI+服务业”等融合应用,打造“四省边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导区”……  加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是2025年浙江全年经济政策安排的重要发力方向。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浙江从面上一体化统筹推进,从点上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实现多点开花、千帆竞发。B杭州何以能在人工智能赛道抢跑看似骤然崛起,实则植根于其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长期积淀  浙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赛道、打造高能级万亿产业生态的背后,企业主体是关键。调研组先后走进一批行业标杆企业,试图从微观视角进一步观察样本。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依旧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较劲”。“比起整‘花活’,我们研发的功能更多面向用户实际需求,让用户真正愿意花钱购买产品。”宇树科技市场经理孙宝岩坦言。  今年“6·18”期间,灵伴科技推出的一款重49克、具备支付功能的AR眼镜走红。灵伴科技联合创始人向文杰表示,公司关注轻量化设计、实用功能优化,通过提升用户佩戴体验感,让AR眼镜成为大众真正能用、想用的产品。  遵循市场化导向原则,杭州人工智能企业将前沿技术转变为用户真正想要、需要的产品,加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除了拥有人形机器人、AR眼镜等爆款明星单品,杭州还孕育出一批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企业。  在线声像仪将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波段可视化、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海康威视AIoT创新馆内的各类产品,让往来客商频频驻足。作为安防领域全球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已在10余个主行业、近90个子行业的数百个场景中,提供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杭州何以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抢跑?受访专家和企业不约而同提到两个关键词:人才支撑和产业土壤。  今年5月,《2024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发布,杭州以20家总部企业数上榜,首次问鼎“青年创业先锋之都”。杭州为何成为年轻创业者的优先选项?  不少受访者表示:“杭州适度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机制,降低了创业的试错成本。”“杭州是一座人才友好型城市,让我们能轻装上阵。”“人才房、创业补贴、租金减免等政策获得感很高,对初创企业而言非常重要,让大家愿意留、留得下。”  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显示,2024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于二线城市榜首,近5年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在1.2%以上。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生态”同样重要。“浙江人工智能产业的此轮蓬勃发展看似骤然崛起,实则植根于其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长期积淀。”陈悦介绍。例如,作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阿里巴巴培养出10万量级的数字经济人才,形成了“阿里系”创业军团。  过去30年间,浙江创新创业浪潮经历了从电子商务、互联网到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产业。数轮创新创业浪潮后沉淀下来的丰沃产业土壤,如今持续滋养着人工智能领域新兴企业的成长壮大。  有专家认为,浙江正在经历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创新之变。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宇树科技、灵伴科技、海康威视等企业迅速成长。在它们身后,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产业森林。  在浙江,人工智能领域批量出现的“小龙”们,既由当地引才育才用才的决心孵化而来,也是其耐心坚持长期主义的产物。CAI赋能千行百业以发达的县域经济为新突破口,让AI服务长三角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今年2月,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传出重磅消息:未来3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去10年总和。  阿里巴巴下如此决心,是要打造一艘什么样的“AI航母”?带着问号,调研组深入阿里云集团一探究竟。  当从空中俯瞰阿里云所在的阿里巴巴云谷园区,会发现园区内的数栋办公大楼组成了一把钥匙的形状——这寓意着阿里云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中国云计算大门。走进阿里云展厅,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吸引着每位参观者的目光:在AI的辅助下完成一篇作文的批改、借助大模型对有“癌症之王”之称的胰腺癌进行筛查……覆盖教育、医疗等多元场景的应用,展现着阿里云在AI领域的最新成果。  “2025年是AI应用元年,我们相信AI可以赋能千行百业。”阿里云智能集团战略发展西南总经理黄蕾介绍,阿里云现已构建起涵盖基础大模型、云计算平台和开源生态的全栈AI能力,其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四大洲。  如何降低技术门槛,让规模更加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用得起”“用得好”人工智能,阿里云也在探索。  “公共云优先”是阿里云战略的重要方向。黄蕾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离不开算力支撑,公共云则能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和大企业一样高性能、更普惠的算力服务。  在布局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之外,推动“AI+行业应用”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痛点,成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另一道必答题。  围绕产业集群做文章,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在二三线县(市、区)的细分赛道里跑出一条路: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应用场景,于是浙江发达的县域经济成为新突破口。  “最好的人工智能产品,一定要能服务于长三角各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于晓飞以温州鞋业为例向调研组说明:温州鞋企最大痛点是设计,因为三线城市往往比较难以集聚设计类人才。针对这一痛点,当地企业开发了设计类AI大模型,率先将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鞋服设计。  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纵深应用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市场环境。立足杭州,面向浙江,拥抱长三角,当前浙江正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为当地人工智能纵深应用提供广阔的“试验场”。  于晓飞进一步认为,国内各地竞相布局人工智能赛道,虽是百花齐放,但更需要在细分赛道精细耕耘,而非同质化发展。“一哄而上,最后只能变成‘一地鸡毛’。”他说,比如,金华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纺织服装两条产业链规上产值,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就可以从这两大领域切入。延伸阅读涉人工智能专业四川高校有哪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帆  物联网算法工程师、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AI岗位正成为当下就业的“香饽饽”。在大学里,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也成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方向。目前,四川高校中,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有哪些?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人工智能于2019年被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短短几年间,全国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或单独成立学院,我省也不例外。  今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就新开设了“医学人工智能”微专业。这个微专业以培养医疗健康领域AI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项目计划招生25人,吸引了来自12个学院的60多名同学报名,还有一些未报名同学主动申请旁听,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优势,今年推出了“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备卓越实践能力和前瞻创新思维的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按照这份人才培养计划,我们今年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专业,面向部分省份进行招生。”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赵鑫介绍,进入该计划的考生,可横跨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四大学科交叉复合学习。  我省高等教育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在各高校陆续兴起。  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半个月前,该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文旅融合与数智制造产业学院、旅游装备研究院),旨在构建“文旅+科技+智能”的交叉学科体系,面向数智文旅产业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此前,这所学校已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智能装备与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中法合作办学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此外,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自动驾驶出行平台涌现了不少新职业岗位,与之相对应的高校相关专业,也成为今年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热门选择。  在四川,吉利学院就是有代表性的高校之一。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创办的应用型  高校,学校聚焦低空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区域重大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比如我们学校打造的‘数字化+’智能科技专业集群,包含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就是希望培养掌握AI核心算法、大数据分析、智能系统开发与集成的人才,特别是智能驾驶、机器人等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吉利学院副校长马常松介绍。  在今年举办的多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记者也注意到市场对AI人才的需求激增。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劳动力市场,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结构性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将成为其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海上第一茶楼”焕新归来,湖心... 转自:上观新闻7月10日,上海豫园商城核心地标——湖心亭完成近2年保护性修缮,向公众开放。这座被誉为...
佛山照明:关于财务总监退休辞职...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股票简称:佛山照明(...
事关黄金!最新数据创5年新高!   来源:金融时报  作为上半年表现最佳的大类资产之一,黄金市场持续火爆,相关的ETF也迎来了巨量资...
大模型测评报告:用过大模型受访... 转自:贝壳财经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英姿 韦博雅)7月10日,在2025贝壳财经年会主题论坛“建设...
“荔”量拉满 甜蜜相遇 铂智3... 当百年荔枝古树的虬枝拂过智能座舱的天窗,当篮球场馆的呐喊遇上自动泊车的提示音,东莞的甜与拼,在铂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