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造林,岩缝长出“摇钱树”
创始人
2025-07-10 06:35:43
0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杨媛媛

天色未亮,安顺市普定县定南街道陈家寨村梭筛组村民刘文华早早来到桃园,开始了采摘工作。他穿行在布满岩石的桃林中,很快便将三个筐装得满满当当。不久,客商陆续到来,将这些桃子收购后销往全国各地。

很难想象,这片繁忙的果园,曾因石漠化严重被专家断言为“不宜人类居住”的绝境,如今却在岩缝中种出了“摇钱树”。

“今年收成还不错。”刘文华笑着说,桃子自6月中旬开始成熟,采摘期约20天,截至7月5日,他的桃子均已售完。刘文华今年48岁,种桃已有15年,目前管理着50亩桃园。

梭筛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桃子皮薄肉嫩、汁多味甜,一口下去,满嘴清香、回味无穷。每年桃子成熟季节,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前来抢购,村民们无须出村,就能将桃子销售一空。这些桃子最终被运往贵阳市、六盘水市及湖南、四川等地市场。

如今,桃子已成为梭筛村民的“致富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梭筛组核心区域桃树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鲜桃450万斤,产值突破2000万元。

这片桃园背后,曾是“寸草不生”的石旮旯。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石漠化率高达95%,森林覆盖率仅为5%,成片大山上满眼皆石。

“当时太穷了。”刘文华回忆,当初有村民在庭院试种桃树获得成功,激发了大家种植热情。随后,村民们用大锤凿岩、刨坑垫土,在光秃的石头山上种下桃树,逐步改造出一片片果园。

“石山造林”只是安顺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安顺市积极探索“三生融合”治理模式,即生态修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同步推进,实现从生态治理到产业振兴的有机转化。截至目前,全市石漠化率已从32.04%下降至14%,治理成效显著,生态基础持续增强。

在梭筛桃热销的同时,安顺另一种“明星水果”——镇宁蜂糖李也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镇宁自治县蜂糖李种植面积已达20万亩,果园多分布在坡陡沟深、土壤瘠薄的石山区,一颗颗饱满、清甜的蜂糖李从石缝中孕育而出,不仅成为绿色逆袭的见证,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据测算,蜂糖李亩产值达1.9万元。

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安顺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协同模式。

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作为全市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封山育林、补植补种等措施,持续恢复生态。同时,在石漠化程度较高的坡地上实施“坡改梯”工程,创新发展出“石漠化治理+特色花椒产业”新路径,打通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在该县百合街道红星村,一座座大山连绵起伏,山坡间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花椒树,让曾经的石头地披上了绿装,焕发出生机。

目前,花椒已是红星村主导产业,村“两委”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方式,统一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市场对接和品牌打造,保障产量与价格双稳定,全村种植花椒面积已达3000余亩,农户年人均收入增加约5000元。

“石漠化治理+特色花椒产业”模式,不仅解决了生态恶化难题,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生计来源。2024年,关岭花椒产业综合产值达2.9亿元,小花椒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黄金杠杆”。目前,关岭自治县石漠化率已从45.42%降至17.36%,被贵州省林业局评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十余年间,安顺石山变绿山,绿山变“金山”。下一步,安顺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治理的路径,推动实现“治理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甄嬛传到藏海传的10年,感受... 【#从甄嬛传到藏海传的10年#,感受#中国古装剧在海外的魅力#】此前,青年演员@X玖少年团肖战DAY...
可孚医疗涨2.17%,成交额5... 7月10日,可孚医疗盘中上涨2.17%,截至14:11,报34.36元/股,成交5359.10万元,...
买银行别只盯着内地银行股了!场... 今日,银行板块继续维持强劲走势,午后涨幅扩大,部分个股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香港银行LOF(5010...
茅台镇二合吊桥因持续暴雨严重变... 转自:新京报我们视频 【#茅台镇二合吊桥因持续暴雨严重变...
坚持深化水生态治理 全面推进美... 近期,《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