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立足专业特色,深耕文化资源沃土,创新构建“党建领航、理论润心、专业赋能、载体聚力、融合共进”五维育人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学院工作成果荣获泰安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为职业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党建领航 构建协同联动“主心骨”
学院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宣传处(统战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系部党总支落实推进”的三级工作体系。
学院以考核“指挥棒”推动教育落地落细,将教育成效纳入年度考核,通过量化指标、动态评估等方式推进责任落实,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落实的生动局面。
在教育援疆工作中,学院先后选派7名骨干教师赴新疆开展专业建设,以“结对帮扶+民族团结教育”双轮驱动,提升结对学校教学水平。为西藏籍毕业生定制“多对一”培养计划,从思想政治教育到职业技能提升全程护航。承接新疆喀什骨干教师跟岗培训,以“一对一导师制”促进教育理念交融,让援教工作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
理论润心 筑牢思想教育“压舱石”
学院积极构建分层分类的理论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多元形式,带动领导干部与一线教师深悟核心要义,夯实思想根基。
学院通过推行“首课思政负责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让每节课前的短暂时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
作为泰安市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基地,学院积极搭建宣讲教育平台,年均开展理论学习等活动超20场,覆盖师生3000余人次。组织学生赴泰安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形成“理论教学+实践研学”的立体化学习网络,真正让理论知识“活”起来、“动”起来。
专业赋能 激活文化传承“动力源”
学院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民族服装与饰品等专业,将民族文化、传统服饰技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创意表达”“民族服饰创新设计”等一系列特色课程,让学生在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绘制服饰纹样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院教师积极带领学生从理论研究走向设计实践,将民族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创作。《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等11项课题获省、市级立项,学院教学团队成果和学生设计作品在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纺织科创大赛等多个赛事中获奖30余项。
载体聚力 打造浸润育人“引力场”
“走进服饰博物馆,就像走进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作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泰安市优秀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在学院服饰博物馆内,50余件各民族服饰珍品有序陈列,学生通过近距离触摸古老织物、观赏精美纹样,沉浸式感受文化的交融共生。依托馆内藏品拍摄的《服饰博物馆的幻想之旅》短视频获山东省教育厅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在山服版《我和我的祖国》MV中,学生身着民族服饰同唱赞歌的画面成为校园经典。
伫立在学院正门的“盛世·泰山”浮雕群,是校园另一处亮眼文化坐标。浮雕中服饰形制错落有致,每一处纹样都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
融合共进 拓展文化传播“新维度”
学院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推动资源双向流动。与泰安市邱家店镇王林坡村签订校地共建协议,依托民族服装与饰品等专业优势,搭建产教研一体化平台,在人才培养、文化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在泰山国际登山节等文旅项目和活动现场,师生身着融合各民族元素的服饰进行展演巡游,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展示民族团结的生动舞台。
学院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民族文化“走出去”。2024年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的中国山东高等教育展首场活动上,学院以马面裙造型书签为载体,生动展示服饰文化交融之美,吸引当地学生关注。学院服饰博物馆藏品曾远赴意大利帕多瓦参加中国文化展演,让中华民族服饰之美走向世界。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创新,从校园阵地到国际舞台,学院以五维育人模式为笔,以专业与文化为墨,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的多彩画卷。
(李金强 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