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力量
创始人
2025-07-10 05:31:11
0

  本报记者 吴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国于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中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用非凡成就诠释了“风雨兼程见彩虹”。

  昨天,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今年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前四年经济增速平均达5.5%,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十四五”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规模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也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

  “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应该是前所未有的。”郑栅洁说。

  从增长动力看,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其中,消费“向新而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投资“向优发力”,投资积累的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

  我国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同时,我国稳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等多个“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建成了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实体经济根基愈发坚实。

  五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超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宽带网,也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快递网点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托起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便利生活。

  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十四五”期间,我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呈现“五个加速”态势:

  研发投入加速增长。从整体看,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从标杆看,深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46%。这都说明,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中国创新带来越来越多惊喜。

  新兴产业加速壮大。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在研创新药超4000款,约占全球30%。

  人才创新活力加速迸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人,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中国式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企业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行业深度垂直应用成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郑栅洁强调。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

  据悉,“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接续推出的一批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宏观上看,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

  从具体领域来看,教育方面,为了让教育更公平更普及,我国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医疗方面,为了让群众就近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总数达到125个,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在大家都关心的“一老一小”方面,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过1.8亿,托位数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每5年增长1岁。

  在涉及千家万户的出行方面,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加速完善,“十四五”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当天到”“次日达”,交通出行和快递服务更加高效。

  就业与收入方面,“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202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和48.8%,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每一个数据和每一个变化的后面,都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郑栅洁表示,“民生无小事,我们紧盯百姓身边事,一件一件办实办细办好。”

  “十五五”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五年来,我国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

  绿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底色。中国“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与此同时,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不断提高。中国还坚决站出来反制贸易霸凌,坚定捍卫自身正当利益、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以超大规模的市场和超强的制造能力,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贡献中国担当。

  “经过‘十四五’这五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郑栅洁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调查!罗马仕惊变21天:从充电...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深圳摄影报道“通知停工停产了,(我)回来拿东西...
数字课堂跨越国界,这堂“云课”... 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7月10日电(记者尹思源)5G物理网络搭建区、5G应用综合实训区、空中课堂...
活力中国调研行 |“打飞的”时... 转自:金融时报客户端7月2日,记者来到合肥市骆岗公园,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工作人员请注意,飞行器即...
长龄液压:核芯破浪拟以36.2... 转自:财联社【长龄液压:核芯破浪拟以36.24元/股要约收购公司12%股份 股票复牌】财联社7月10...
云南威信强降雨已致2人死亡,仍...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有关部门消息,截至7月10日18时40分,威信县罗布镇因强降雨灾害导致失联的5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