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客
在江西萍乡武功山海拔1600米的高山草甸之上,23岁的朱剑锋正引领着他的第200单客户向金顶勇敢进发。这位专业的“陪爬”从业者,不仅需精心规划路线、协助客户背包,还需随时为客户提供按摩、背娃以及心理鼓励等全方位服务。这项新型旅游服务,于今年暑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仅在6月份,朱剑锋的团队便完成了29天的陪爬订单。武功山景区上半年接待的262.85万人次游客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为这种蕴含“情绪价值”的服务买单。
“陪爬”服务的迅速走红,绝非偶然。这反映出了新一代消费者对旅游体验的全新定义。与传统导游不同,“陪爬”者所提供的远不止路线指引,更多的是情感陪伴与个性化支持。朱剑锋团队中20余名“00后”从业者的实践表明,当代旅游服务正经历在落实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人性化发展。正如湖北恩施大峡谷所尝试的“聊天式讲解”与“鼓励式爬山”所揭示的:现代游客所追求的,不仅是终点的到达,更是在这一过程中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
变革背后,是深刻的代际更替。武功山游客量的增长,与年轻群体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有关。他们既渴望挑战“特种兵式旅游”的极限,又需要专业支持来弥补体能上的差距;既追求独立探索的自由,又难以抗拒社交陪伴的温馨。这种复杂心理催生了新型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当情绪价值成为可量化的商品时,供给侧改革已迫在眉睫。
然而,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也暴露出一些隐忧。目前,绝大多数的“陪爬”服务仍处于个体经营状态,通过社交平台完成的非标准化交易隐藏着诸多风险。对此,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设计,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此外,将“陪爬”视为传统导游的升级版而非替代品,或许能为行业规范提供新的思路。这意味着,既要保留个性化服务的灵活性,又要建立起从业资质、服务标准、安全保障等基础框架。一方面,通过政策松绑激活灵活就业潜力,允许本地居民经报备后提供合规服务;另一方面,建立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明确从业资质、价格指导、合同范本等基准,强化平台监管与信用体系建设,为“私人陪游”划出红线。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陪爬经济”的崛起,折射出服务业的范式转移。当武功山的游客愿意为一句鼓励、一次搀扶付费时,本质上是在为“被重视感”定价。随着年轻一代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个性化旅游服务的需求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陪爬”服务精准填补了传统导游服务与自主登山体验之间的空白,既保留了游客的探索自由,又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支持。这种介于标准化服务与自助服务之间的“第三种选择”,有助于重塑行业价值坐标系。
站在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既不应将“陪爬”简单视作消费主义的泡沫,也不应放任其野蛮生长。当景区管理者、从业者与监管部门都能深刻理解“情绪价值”背后的真实诉求时,旅游业方能完成从“提供风景”到“提供体验”的质变,也只有完成如此质变,更多像朱剑锋这样的年轻人才能在帮助他人登顶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