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ehson财经上海站 陈秀颖
2025年过半,当投资者还在为账户盈亏焦虑时,公募基金上半年成绩单却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现象。
截至7月8日,被市场视为“冷板凳”的医药和北交所板块,竟包揽了收益榜前五,成为上半年最大赢家,以颠覆性的业绩强势突围,最高者近翻倍!
它们用真金白银的回报,响亮回应了市场的质疑:谁说结构性机会难觅?
汇添富基金张韡管理的这只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QDII基金)以近98%的年内涨幅登顶。
这位康奈尔大学生物医学硕士出身的基金经理,她的制胜密码是“越恐慌越要尊重常识”。在2023年医药反腐风暴的至暗时刻,她逆向发声“短空长多”,并精准捕捉港股医药龙头的估值洼地。
当市场还在争论创新药泡沫时,其重仓的荣昌生物、科伦博泰生物-B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的已悄然推动净值起飞。
汇添富强大的国际投研能力,为这只冠军基提供了坚实的跨境狩猎底气。
令人惊讶的是,这只明星基金规模仅2.83亿元,且已暂停申购,让不少后知后觉者徒呼奈何。
榜单亚军同样来自医药,却走出一条本土化路径。长城医药精选以81.45%的收益紧随其后。
其掌舵者梁福睿,是首次管理公募的新锐基金经理。
仅仅任职8个月,他便交出一份惊艳答卷。他的组合如同精密仪器,高度聚焦于泽璟制药、益方生物等兼具颠覆性创新与商业化放量的标的。
更显前瞻性的是对港股的布局——去年四季度港股仓位仅11%,今年一季度果断飙升至29%,完美卡位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反弹。
长城基金敢于将新基金交给一位研究员,正是对其“产业奇点思维”的信任背书。
在医药主导的榜单中,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以80.95%的收益位列第三,成为北交所板块当之无愧的“代言人”。
基金经理冷文鹏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翻身仗——接手时基金净值尚处水下,近一年近翻两倍,狂飙197%!
他的策略攻守兼备:多元配置对冲风险、逆向思维捕捉低估成长、严格止损控制回撤。一季度前十大重仓中,8只为苏轴股份、五新隧装等北交所“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这只基金目前规模2.18亿元,但已暂停申赎,封闭运作。
位列第四的中银港股通医药(77.14%收益率)同样聚焦港股医药,却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魄力。
基金经理郑宁将“高成长、高壁垒、高确定性、低估值”的“三高一低”策略演绎到极致——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近80%,其中前十大重仓股中有康诺亚-B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这看似冒险的配置,实则基于他对创新药出海浪潮的深刻洞察: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外授权金额达100亿美元,国际化进入兑现期。
而该基金的共同管理人夏宜冰于今年5月底清仓式卸任中银所有基金,令人叹惋。
中银基金完善的全医药产品线,为郑宁提供了多维度验证策略的舞台。而这只“硬科技赌注”目前规模2.03亿元,已暂停大额申购。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以76.76%的收益率跻身榜单第五,精准卡位医药创新前沿。
其独特的储可凡与单林“双基金经理制”,成为收益榜前列中少有的“去明星化”战略范本——两人以前瞻性产业研判和 “守正+赔率”动态平衡策略,在医药赛道爆发年中实现业绩与风控的双重突围。
永赢基金作为中生代基金公司中的佼佼者,以其灵活机动的投资策略和对新兴增长点的敏锐捕捉能力,持续在细分领域打造出绩优产品。
当市场还在热炒GLP-1时,他们已通过“中国新药研发成本仅为美国1/3”的核心逻辑,锁定了三生制药等出海潜力股。
这只基金堪称永赢基金“精品路线”的代表作——成立时规模仅1042万元,如今已成长为7.22亿的“高锐度手术刀”,开放申赎。
这五只基金的集体爆发,绝非偶然的风口红利,而选对方向与选对管理人,同等重要。
它们的集体爆发,不仅是对质疑声最有力的回击,更是对相关基金公司核心能力的集中检验,从梁福睿等新锐的崛起,到汇添富、永赢等小规模基金的锐利表现,无不提示:
在结构性行情常态化的市场里,深度研究、差异化布局和敢于逆势的勇气,才是孕育“翻倍奇迹”的沃土。
当市场还在争论风格轮动,这五只基金已用净值曲线写下答案:医药的创新突破与估值修复、北交所“专精特新”的价值重估,共同导演了上半年的资本盛宴。
它们的故事,是产业认知深度与投资定力的胜利,更是对“冷门”标签最有力的颠覆。
下一个反常识的胜利,又将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