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融投资报社
向纭嬉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7月9日,成都多家银行网点门口,大额存单产品信息依然被放置于醒目位置,“1字头”的利率成为主流。与此同时,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银行已纷纷下架长期限大额存单,5年期产品已难觅影踪,目前在售产品以1个月至2年期为主。
制图 文宛
5年期大额存单“退场”
在一家银行网点的柜台前,准备办理20万元大额存单业务的王女士被告知:“抱歉,5年期大额存单我们暂时没有了。”与此同时,习惯使用手机银行的张先生也发现,相关购买页面要么显示“产品已售罄”,要么直接变成了“404”。近期,这种线下“扑空”、线上“消失”的困扰,正成为许多寻求长期稳健收益储户的共同经历。
一场静悄悄的产品调整正在银行业内发生。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大中型银行,以及部分地方的城商行、农商行,近期纷纷下架了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部分银行更进一步,3年期大额存单供应也明显减少。目前,部分银行在售的大额存单以1个月至2年期为主,中长期存款产品正加速“退场”。
另一方面,在银行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后,高收益大额存单产品也逐步退出市场。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目前在售的大额存单利率普遍跌至“1字头”。其中,部分在售大额存单利率已与同期限普通存款产品利率持平,利率优势并不明显。
以某国有行为例,该行在售的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分别有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年利率分别为0.9%、0.9%、1.10%、1.2%、1.55%。其中,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与普通定期存款最高年利率持平,均为1.55%。
而某城商行在售大额定期存单同样为20万元起存,1年、2年、3年期执行利率分别为1.5%、1.55%、1.9%,而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35%、1.45%、1.8%。
稳定净息差是下架主因
在分析人士看来,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下架长期限大额存单、下调新发大额存单年利率主要是出于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的考虑。
在央行持续引导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背景下,银行存贷两端利率同步走低。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
“当前,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大量资金涌入银行,推高了负债端成本。一边是刚性甚至被推高的负债成本,另一边是不断下行的资产端收益率,两者形成的‘剪刀差’持续扩大。”业内人士指出。
在此背景下,五年期等中长期、高利息的存款产品,因其成本高昂,成为银行优先削减的对象。停售这类产品能缓解银行的资金成本和经营负担。
今年5月20日,工商银行等国有六大行率先降息,随后股份行、城商行相继跟进。这是2025年以来首次大规模利率调整,此次调整完成后,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中邮证券报告指出,存款降息短期内带来银行负债端紧张,但中长期来看,银行负债成本趋于下降。随着三季度长期限存款集中重新定价,银行负债成本下降有望超出预期。
重塑稳健理财投资路径
中长期大额存单的退场,标志着传统稳健理财模式的转变。对银行而言,这有助于缓解净息差压力、优化负债结构。但与此同时,也加剧了负债端的短期化趋势,对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信证券报告认为,后续理财产品形态将在符合监管导向、争取中收业务、满足存款搬家后的资金需求三者中取得平衡,实现自身规模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另一方面,对普通储户而言,过去唾手可得的“高息存款”正逐渐成为“奢侈品”。银行规避长期限、高成本存款的策略短期内难以逆转,叠加监管层对负债成本管理的关注,低利率环境预计将长期持续。
面对这一趋势,投资者应合理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从自身风险偏好、投资需求、投资能力等出发,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
具体来看,首先储户可以选择阶梯存款法。例如,将10万元拆分为3万元、3万元、4万元,分别存入1年、2年和3年期产品。这样每年都有部分存款到期可续存,在锁定相对较高利息的同时,兼顾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其次可以寻找替代性稳健投资。例如,进行国债逆回购,在月末、季末等时点年化收益率常冲高至5%以上,适合短期闲置资金操作。
同时可以留意短债基金。年化收益通常在2.5%—3%区间,显著超越定存利率,但需留意其可能存在的小幅净值波动。
此外,最好进行动态平衡。可将约1/3资金配置于短期存款以确保应急流动性;1/3投入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以对抗利率下行风险;剩余1/3投资于债券基金或理财产品以增强收益潜力,在安全性、收益性与灵活性间寻求平衡。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