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谢谢你们化解我们兄弟俩九年的纠纷,今天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说话了!”7月2日,在延安市宝塔区某村的党员活动室内,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法院李渠法庭巡回审判现场,刚达成调解协议的张某甲、张某乙兄弟俩紧紧握住承办法官的手,连声感谢着……。这起因父母遗产分配引发的矛盾纠纷,在法官经过4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终于解开心结,握手言和,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张某甲与张某乙是一对亲兄弟,2016年,老人离世后,村里光伏发电项目需要征收老人生前承包的土地,两兄弟关于承包地继承权及征地款分配起了纠纷。弟弟张某乙认为,哥哥在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就分家了,父亲承包的土地应该由自己继承;但哥哥张某甲提出,自己也承担了部分赡养义务,且平整土地自己垫付了部分资金,应按“贡献大小”多分。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因言语冲突大打出手,村委会、镇政府、亲属多次调解无果,最终对簿公堂。
“这钱分不明白,这兄弟情也没了!”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了解到,兄弟俩的矛盾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更夹杂着多年积压的情感隔阂——张某乙认为“哥哥很早就分家了,父亲名下承包的土地没有哥哥的份额,且哥哥没有尽心赡养老人,哥哥没有权利继承”,张某甲则委屈“付出这么多却得不到理解,自己必须拿回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考虑到双方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且案件在村里影响较大,法庭决定将审判庭“搬”到村上,以“巡回审判+现场调解”的方式,既方便群众参与,又通过“审理一案”达到“教育一片”的效果。
7月2日上午10点,村党员活动室内坐满了闻讯赶来的村民。庭审开始前,法官给双方当事人嘱咐道“你们都是亲兄弟,今天把理说开了,日子还得好好过。”庭审中,法官围绕争议焦点——承包地的性质(是否属于遗产)、赡养义务的履行程度等情况——逐一展开调查。针对兄弟俩“各执一词”的证据,法官调取了村委会保存的承包地登记档案、走访了村民。针对双方的核心矛盾,法官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释法明理,同时,法官也直言不讳:“但兄弟间的情分比钱更金贵。要是为了这点钱伤了和气,以后孩子见面都尴尬,图个啥?”经过近4个小时的举证、质证和释法,双方的对立情绪逐渐消解。法官趁热打铁,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反复沟通劝解,在法官、陪审员和村民的见证下,兄弟俩签署了调解协议。庭审结束后,法庭以“板凳课堂”形式开展以案释法。以“农村常见的‘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分遗产’‘长子必须多分’等观念都不对!”为切入点,法官结合本案,向村民讲解了继承权的平等原则、赡养义务与遗产分配的关系,并发放民法典宣传册50余份。
“以前总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没想到法庭把审判庭搬到村里,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我们学了法!”在场村民纷纷点赞。村党支部书记感慨:“这起纠纷闹了这么多年,村里耗费了多少精力?法庭用一场审判、一次调解,就把矛盾化解在源头,真是为咱们乡村治理支了招!”
此次巡回审判,是宝塔区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法院坚持“审判力量下沉、服务重心前移”,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乡土案件”,通过“巡回审判+以案释法+乡贤调解”模式,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村文化广场,既方便群众诉讼,又用“身边事”讲清“身边法”,用“法治温度”修复“亲情裂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作者:贺海东
编辑:侯宜均
责编:李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