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结社,自古有之。杭州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直是印社中的群龙之首,也是世界印社之鼻祖。到1931年,印社已过而立之年。早期硕贤大多年过花甲,难有作为。这时,在浙江大地上又涌现出两个印社——天目印社与龙渊印社,二者都曾经为抗战作出贡献。在抗战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特撰此文以为纪念。
这两个印社的参加者以中青年人为主,成立的时间都是在抗战后期。大体上,杭州市政府机构在日军侵杭后迁到临安的西天目山办公,遂于1943年筹组天目印社;而浙江省政府有关机构初迁永康之方岩,后又移于龙泉,遂于1945年初成立龙渊印社。由于龙泉地处浙南山区腹地,所以较为稳定,参与者较多。龙渊印社一直以印抗日,活动到抗战胜利后迁到杭州,发展的空间更大了。而天目印社就在杭州边上。在一次日军大轰炸(禅源寺等均被炸毁)后,人员四散,遂成昙花一现。
印社成立后,经过几年的流离失所,有些人感到浮生若梦、前途渺茫。而印社在战火纷飞中还不忘弘扬国粹,这是多么强烈的“中国不会亡”的意识!当年,他们雅集时的命题刻印就有许多是以“抗战”为题的,这是多么了不起!一片片的印花,就是一条条的抗战标语,在人海中传颂着,鼓舞大家抗战必胜的信心。
天目山是浙江西部的重要山脉,分为东、西两支,以西天目为主。天目山是古刹名山和旅游胜地,山川奇秀,嘉木遍野。梁朝昭明太子隐居于此,著《昭明文选》辉耀千秋。天目印社于1943年成立于昭明太子昔年所住之处,后代建筑即称昭明馆。由于天目印社前后存在时间才两年,时间与人数均不及龙渊印社,所以如今知之者不多。当年曾刻大量抗日印章,据许明农等回忆,印文如“还我河山”“直捣黄龙”“团结奋斗”“收复杭嘉湖”等。三位发起人,后来即被众人推为正、副社长。社长张凤(1877-1966),字天方,浙江嘉善人。17岁中秀才,19岁进上海震旦学院学法文。后留法,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暨南、复旦、杭大等大学教授,对考古学、古文字学、篆刻学等有颇多贡献。随文发表所作印两方:“天目印社”与“还我河山”均以甲骨文成之。他又创甲骨文之篆画,作品未存。副社长两人,一是许明农(1908-1997),号缶禅,嘉兴人。自幼喜爱金石书画及考古,为张凤之学生,曾任军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医为业。晚年创黑陶艺术,曾在浙江博物馆展出。二是吴耀华,安吉人,吴昌硕孙子。由于他后来移民美国,未几即客死他乡,国内资料极少。在天目印社活动时,吴氏曾出示缶庐精品手拓本供大家观赏。
天目印社由于存在时间短(前后两年,实仅一年余),未有文献流传。据笔者历年访查,大概社员有十来人,以庞沛人(吴兴人,生卒不详)为最重要的人物。其他如陆和觉(嘉兴)、徐眉仙(平湖)、顾佐民(海盐)、沈红茶(海宁)、施叔谋(余姚)、张处德(绍兴)、余重耀(诸暨)、楼大风(萧山)、金越光(于潜)、童鹤霄(杭州)等,其他成员可能还有,尚待发掘。和西泠印社以印为主兼及书画、金石(与考古及古器物学有关)一样,也有少数社员其实并不能治印。据回忆,创作抗战印章在每次印社活动时均有展出。由于爱印者难舍珍物,离家时随身多有印章、印谱、印具等,这些也时常展示。他们大多工书法,在各自单位积极写抗日标语。因为张凤与许明农都专考古,曾带社员到於潜、昌化等地田野试掘,发现新石器晚期遗存并曾作展览,展后送当地文化馆保存。张凤的《昌化石研究》,即在当时撰成。
龙渊印社社员如韩登安、罗叔子、余任天、周节之、周律之、郭子美、叶一苇等,后来都是西泠印社社员。和天目印社的昙花一现不同,龙渊印社位于浙南腹地,离战火较远,而且以西湖博物馆为核心,所以活动较多,延续时间较长。抗战胜利后,省府人员及西湖博物馆迁回杭州,印社因此更加蓬勃发展。当时曾发行《龙渊印社月刊》,编期而不定期。笔者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本有关印学的公开刊物,在印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虽仅出刊七期,但已保存了最关键的史料。以此为基础,笔者当年曾撰《龙渊印社史实》,述及印社共有社员120人,除浙江外,又及江苏、福建、安徽、四川等地。
龙渊印社的发起人有10位,最重要的人物是社长,为我国早一代的植物学家金维坚(1902-1986)。当时,他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主任、教授,兼西湖博物馆(即今之浙江博物馆)馆长。金氏字叔闻,斋称为万绿庐,浙江金华人,当时44岁。他虽以植物为专业,但对金石书画、古钱、邮票、古玩等有广泛收藏与研究。该社不称社长而称理事长,不设副职。另设常务理事二人,大体相当于副社长。一位常务理事是余任天(1908-1984),号天庐,诸暨人。著名金石书画家,诗、书、画、印均有强烈的个人面目。余氏与笔者均为西泠印社社员。上述之《龙渊印社月刊》,实由余氏一手包办,其功甚伟。其时余氏任西湖博物馆事务主任。龙渊印社遂以该馆为依托,更有绝佳之领导核心。馆内“三驾马车”之一为钟公佩(1925-2006),杭州人。其虽未列于10位发起人之中,却对龙渊的各项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另一位常务理事是毕茂霖(1917-2000),金华人。抗战胜利后邓散木来杭时,龙渊印社三位负责人曾即席同拜邓氏为师。其实,金维坚比邓公仅小4岁,真是能者为师也。另外七位发起人,以金石寿治印最多,金氏为吴县人,任职浙江盐务局。其他六位是王世安(福州)、朱麟(临海)、吴士超(海宁)、周庆岐(乐清)、姚赞唐(上虞)和钱启绂(绍兴)。自1945年于龙泉成立印社,翌年迁回杭州。至1948年,金维坚等三人离职博物馆,各谋出路,龙渊印社遂宣告解散。
龙渊印社成立时,余任天曾刻两面同文印以为纪念,印文均为“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四日龙渊印社成立纪念之章”。此外,余氏还刻有“光复河山”“胜利第一”等印;金维坚所刻抗战印,存稿者如“还我河山”“胜利第一”“永奠世界和平”等;王世安存稿者有“抗战必胜”;钟公佩存稿者有“卿云复旦”“禹甸重光”“庆祝抗战胜利”等;周节之(宁波人,沙师孟海开山门之印弟子)曾刻“还我河山”“待从头收拾旧河山”等。
原标题:抗日战火中诞生的浙江两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