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蕾)7月8日,“2025年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广西行”活动在广西图书馆正式启动,标志着广西古籍保护工作迈入汇聚社会志愿力量、深化活化利用的新阶段。据悉,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区内外高校的文化志愿者将积极参与古籍保护相关工作,让青春力量在古老典籍的守护中绽放光彩。
志愿服务是激活古籍当代价值的重要力量之一,而高校学生凭借专业素养与实践热情,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了持久活力。本次活动共招募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名文化志愿者,他们将在培训后开展古籍普查书影补录、古籍数字化影像和文字审校、古籍宣传推广等志愿服务活动。
李宝峰是南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学生,对他来说,参与此次志愿服务活动既是一次专业实践的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李宝峰表示,自己将发挥专业所长,做好每一叶古籍的登记校勘工作,尤其是要学习前辈们“修书护典”的严谨态度,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每一叶古籍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据介绍,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广西古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区46家古籍存藏单位已完成2.7万余部汉文古籍的普查;全区共有8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71部古籍入选《广西珍贵古籍名录》;累计完成近8万筒子叶古籍数字化工作。
为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古籍从小众走向大众,广西图书馆以典籍为媒,精心策划了多个专题展览,并开展了“跟着《永乐大典》走读广西”系列活动,将古籍里的文字化作可感知、可触摸的文化实景,不仅让读者沉浸式感受历史文脉与文化魅力,也为广西的文化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