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普陀区连亮路29号康嘉养老院五楼,“暖阳家园”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并非普通的养老楼层,而是普陀区民政局在全区试点打造的首家老养残特殊照护单元。在这里,温润的原木家具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居家氛围,“家宁轩”等诗意盎然的别致门牌名,更赋予每个房间独特的归属感。从整体环境到细节设计,“暖阳家园”始终秉持温暖与尊重的理念,为“老养残家庭”托起生活的暖阳,点亮心中的希望。
暖阳家园为特殊家庭锚定希望坐标
“老养残家庭”指的是由本市户籍老年人及其需要照护的残疾子女组成的特殊家庭群体。这些家庭面临着养老与残疾人照护的双重压力,是社会中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之一。据统计,上海有十余万“老养残”群体,其中多数陷入“老人照料残疾人”的现实困境。
“我今年78岁,儿子45岁,从小患有脑瘫。”普陀区张阿姨的倾诉令人动容,“每天要给儿子翻身、喂饭、擦洗,我自己腰不好,常常给他洗完澡就累得站不起来。”张阿姨的境遇并非个例,许多“老养残家庭”的老年人不仅承受着繁重的生活压力,更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如何缓解“老养残家庭”的照护难题?今年,区民政局在康嘉养老院率先探索设立“老养残专区”,整合富余床位资源,专门面向有重度残疾子女且老人无力照料的家庭开放。这一创新举措让特殊家庭得以在同一养老院内实现共同入住、集中照料。
“我们并非简单地将老人与残疾人集中照料,而是打造了全新的照护模式。”康嘉养老院负责人介绍。步入“暖阳家园”,映入眼帘的不是冰冷的房间编号,而是“松柏居(男区)”“家宁轩(家庭区)”“芳华苑(女区)”等充满诗意的区域命名。“这些命名背后,是养老院对特殊群体的尊重——希望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被收容’,而是‘回家’般的感觉。”
院内还设置了三类功能房间,为不同群体提供便捷的生活支持:
专为肢体障碍人群设计
实现智能语音控制,一句“小爱小爱,请打开窗帘”即可完成操作;还有专为轮椅使用者身高定制的可调节晾衣架。
专为智力障碍人群设计
设有整面涂鸦黑板与毛绒玩具,营造温馨放松的环境。
专为视障听障人群设计
通过床边、扶手、呼叫按钮上的盲文标识,助力视障人士独立生活。
医食无忧构筑无障碍生活体系
老养残家庭需要的不仅是生活照料,更需专业的医疗支持与心理关怀。为此,康嘉养老院组建了由医生、护士、康复师、护理员、社工、营养师组成的“1+N”多学科专业团队。
“医护团队都经过专业培训,护理组长则毕业于养老服务专业。”康嘉养老院负责人介绍,“我们定期召开个案会议,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动态调整照护方案。”此外,养老院与周边四家医院(德济医院、利群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合作,建立绿色就医通道,对家庭成员实行慢病联合管理。
在餐饮服务方面,康嘉养老院也下足了功夫。食材由光明集团配送,全程监管并设置明厨亮灶;食堂推行“分级分餐分需”配餐模式,根据长者慢病情况、咀嚼吞咽能力及家庭需求定制饮食,提供小锅菜;特别为来院家属供应陪餐,增进家庭互动。
多维度支持让每个需求都被精准回应
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养残群体的复合型需求愈发凸显。“相较于普通群体,他们同时叠加了养老与助残需求,服务更复杂多元。”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单就异形叉子、汤勺,我们就有5种不同的形状,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在康嘉养老院,还专门开辟了视界优化区、听觉支持区、行动支持区三大功能区:
视界优化区
配备电子触摸盲表、盲人电话、听书机等辅助器具。
听觉支持区
设有手写屏、助听器、语音报时器等设备。
行动支持区
引入外骨骼康复训练器、上下肢被动康复机,还特别设置体感式情景互动训练系统,通过多感官反馈助力长者实现独立生活。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让“老养残”家庭重新找到生命价值的创新设计。“咖啡区”让听觉障碍或轻度智力残疾者参与咖啡服务,重拾社会价值;“心理咨询区”为精神及失智老人提供疗愈空间;“活动区”定期组织互动活动,推动老养残家庭形成互助社群。
康嘉养老院还将联合残疾人社会组织,开展入住意向排摸与家庭需求匹配工作。“老养残家庭是特殊且弱势的群体,他们的养老困境需要被社会看见重视。”区民政局负责人强调。
“你若倾心,我必倾听”——这是写在“暖阳家园”墙上的八个大字,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康嘉养老院对每个老养残家庭的郑重承诺。在这里,每个生命都被赋予尊严,每份困境都收获理解的回响,而“暖阳”的温度,正悄然融化特殊家庭前行路上的风霜。
普陀区康嘉养老院
地址:连亮路29号
联系电话:021-66270261
原标题:《普陀区试点打造的首家老养残特殊照护单元,有啥特别?一起来看→》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