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
行业动态点评
中药
华润战略转型突破,从控股整合到生态主导
事件:2025年6月26日,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聚势未来、扬帆起航”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于昊海生科国际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正式举行:双方宣布将深度融合研发力与渠道力,聚焦医美领域创新协作,共拓中国医美产业新蓝海。
华润战略转型:从“控股整合”到“生态主导”。2018年底,华润集团获批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华润医药作为华润集团医药健康产业核心平台,逐步从传统“控股型并购”向“资本+产业”双轮驱动的生态模式转型。从“买资产”到“组生态”,减少纯财务并购,强化产业协同。
①控股型整合阶段:凭借高资本支出不断补强医药工业,夯实中药和血制品基本盘。复盘2018年以来华润的并购整合动作,2019年控股江中药业,2021年并购博雅生物,切入血制品高壁垒赛道,2022年整合昆药集团,强化中药和三七产业链,2025年收购天士力,加速整合中药产业;
②战略参股+生态协同+资源整合阶段:2021年参股永泰生物,布局细胞治疗赛道,2022年与复星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大健康领域开展全面合作,重点围绕创新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2024年昆药集团并购华润圣火,整合了集团内部的三七业务,统一了血塞通软胶囊市场,昆药集团重心向老龄化健康慢性病管理领域转移;2024年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100%股权,进一步扩展血制品业务;
③平台化生态+全域布局阶段:2025年与昊海生科合作,布局医美黄金赛道,通过整合华润全国医疗网络资源与昊海生科产业化基地优势,构建医美领域“技术研发-临床转化-市场推广”闭环生态。
昊海生科拥有强大研发和生产能力,战略互补有望共享华润千亿级渠道网络。昊海生科是国内知名玻尿酸生产商之一,分别于2015年、2019年在港交所、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经过十余年不断自主创新和产业整合,完成了以人工晶状体、近视防控与屈光矫正及眼表用药、医用透明质酸钠/玻璃酸钠、医用几丁糖等为代表的生物医用材料的行业重组,实现了创新基因工程药物(国家一类新药)外用人表皮生长因子的产业化,进而在眼科、整形美容与创面护理、骨科和防粘连及止血等四个主要业务领域取得了行业领先优势。
①研发端,昊海生科着重扩充医美和眼科创新产品线,继前三代玻尿酸产品,第四代有机交联玻尿酸产品“海魅月白”于2024年7月成功获批,是国内唯一一款使用天然产物赖氨酸作为交联剂的玻尿酸产品(截至2024年底);
②生产端,昊海生科自主研发掌握了单相交联、低温二次交联、线性无颗粒化交联以及有机交联等交联工艺。其第三代玻尿酸产品“海魅”具备无颗粒化及高内聚性的特点,注射后不易变形移位且维持效果更为自然、持久,凭借独特的产品特性,该产品获得了市场对其高端玻尿酸定位的认可,2024年对玻尿酸产品线的收入贡献了可观的增量;
③渠道端,昊海生科与全国数千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以及全国主要大型民营医疗美容连锁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华润渠道覆盖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客户数量超27万家,其中包括二、三级医院1.1万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客户约12万家。此次合作昊海生科有望加速昊海生科核心产品的临床价值转化与市场覆盖率,提升终端动销效率,优化销售费用率。
风险提示:渠道整合效果不及预期,合作进度不及预期,医美行业政策风险、竞争加剧风险。
行业配置观点
投资策略研究
中与美:“向内观”与“向外求”——周度策略行业配置观点
一周热点事件复盘:“美丽大法案”落地,美国6月大小非农数据劈叉,中国掀起“反内卷”热潮。本周(2025年6月30日-2025年7月04日)A股稳步上涨,已经突破前高,总体交易情绪较好,新的主线开始若隐若现。上证指数周涨1.40%,深证成指周涨1.25%,创业板指周涨1.50%,科创50周跌0.35%,全市场日均成交额1.44万亿元。本周A股市场风格在科技成长主导、中小盘活跃的主线下,半导体、消费电子、创新药成为核心引擎。苹果折叠屏研发进展刺激消费电子链,医保局创新药支持政策推动创新药板块爆发;美国取消芯片设计软件出口限制、恢复乙烷对华出口,缓解贸易摩擦担忧,直接利好半导体和出口链,后半周,显著嵌入“反内卷”政策驱动的周期板块爆发,形成“科技+周期”双轮驱动的结构性分化格局。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直接触发钢铁、光伏玻璃、水泥等板块集体上涨。周期股爆发分流科技板块资金,但未改变科技主线地位,形成“科技领涨、周期助攻”的轮动格局。
当前全球宏观经济的关键脉络呈现出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应对路径。面临沉重的财政压力,美国政府选择进一步扩大债务上限,通过持续性的财政支出试图缓解压力。其核心策略呈现出显著的“向外求”特征——倾向于利用关税等贸易工具作为谈判筹码,通过向主要贸易伙伴施压,意图引导美元有序贬值,从而实质性地减轻其庞大的美元计价债务负担。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发展稳定币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旨在维持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信用基石,为其寻求外部减压的策略提供坚实的信用支撑,形成一种在扩张中寻求缓解矛盾的策略组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当前的政策逻辑聚焦于深度挖掘内生增长动力,展现出清晰的“向内观”思路。其着力点集中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核心方向:以发展核心科技(如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作为立国之本,驱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以释放增长潜力;并大力扩张内需市场,减少对外部波动的依赖,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循环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数字货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前沿领域,中美双方的角力尤为激烈。无论是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还是美国主导的稳定币体系,其争夺的都不仅是技术高地,更是未来全球经济金融秩序的主导权与货币主权的关键筹码。
基于对行业层面动态的观察,我们推荐近期关注以下几个板块:
(一)创新药:政策层面,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全链条支持体系打通“研发-准入-支付”堵点:创新药医保准入周期缩短至1年,80%新药实现“上市2年内进保”,商保创新药目录扩容提供多元支付保障,医疗机构采购限制松绑加速商业化放量,另外,考虑到中报披露密集期的到来,我们认为前期大额的BD交易金额会体现在创新药板块的半年报中,因此可能当前仍是比较好的配置窗口;
(二)金融科技:基于当前政策催化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金融科技板块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政策端的密集发力构成核心引擎: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正式生效,开启全球首个法币稳定币全面监管框架,推动跨境支付与安全认证企业加速技术适配与牌照布局,叠加央行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深化“数据要素×金融”试点,为区块链与数字货币应用(如恒生电子参与数字人民币场景)注入确定性增量。
风险提示:宏观调控政策见效缓慢、美国信用加速暴雷、地缘政治冲突、消费复苏不及预期
行业动态点评
电子
小米 YU7 预售订单超预期,驱动车载 CIS 升级与 SiC 需求放量
事件:6月26日晚,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新车共推出三个版本,标准版定价为25.35万元,Pro版本为27.99万元,Max版本为32.99万元。根据小米官方数据,YU7在3分钟内大定突破20万台,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开售18小时后,小米YU7锁单量已经突破24万台。
高性能配置加持,产品力持续提升。小米YU7作为小米首款豪华SUV,全面对标特斯拉ModelY,在性能、智驾、生态交互上具备较强竞争力。1)性能方面,全系搭载V6sPlus小米超级电机,采用分段磁钢和电压过调制技术,最高转速提升至22000rpm。标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提供单电机后驱(CLTC835km续航)和四驱版本(CLTC770km/760km续航),并支持5.2C超级快充。2)辅助驾驶方面,配备高通骁龙8智能座舱SoC芯片和NVIDIADRIVEAGXThor™车载计算平台,全系标配1个激光雷达、1个4D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出厂即搭载1000万Clips版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以强劲算力与全方位感知能力提升智能驾驶体验。3)交互与生态方面,内置超级小爱同学,支持五音区语音交互,通过车内外麦克风与摄像头,可实现车外语音控制、全车声纹识别、多人多路同说及一句话拍照等功能。同时致力于“人车家全生态”座舱体验,中控屏、仪表屏、HUD抬头显示,后排拓展屏、五屏联动全面的生态共享能力,基于小米澎湃OS的互联互通能力,实现手机、车机、智能家居的深度互动,并支持苹果生态体验。
智驾升级趋势明确,车规CIS有望量价齐升。随着智能驾驶技术持续演进,车载感知系统对环境信息的采集精度与广度要求不断提升,摄像头作为核心感知器件的配置密度呈显著增长态势。据DIGITIMESResearch分析,从2024年到2027年,每辆汽车平均配备的摄像头数量将从9个增加到13个,与此同时,L5级自动驾驶车辆所需的传感器数量可能超过30个。据Yole预测,全球汽车CIS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23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的31.5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小米YU7作为高阶智驾车型,其11颗高清摄像头,有望推动CIS行业技术升级与需求规模增长。同时随着L2+辅助驾驶逐渐成熟,汽车环境感知需求上升,单车摄像头增至两位数,带动CIS芯片需求增长;伴随着辅助驾驶加速渗透,汽车CIS芯片有望量价齐升。
高压快充趋势加速,SiC产业链持续受益。据“行家说三代半”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一共有67款SiC车型上市、发布或测试,其中800V车型就达到了29款,占比将近一半。2025年3月比亚迪发布了全球首个量产的乘用车“全域1000V高压架构”,采用1500V碳化硅模块,将汽车“高压大战”拔高到千伏级别。我们认为,小米YU7全系皆采用800V,有望促进高压平台未来在纯电车型中的发展,YU7销量增长有望带动对上游材料、器件的采购需求持续增加,而随着旗下车型的大批量交付,或将为国产碳化硅器件导入应用及验证提供新的机遇,助力国产碳化硅供应链进一步完善升级。在比亚迪、小米汽车等车企的带动下,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有望逐渐形成以高压平台为核心竞争力的市场格局,进而推动整个碳化硅及相关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风险提示:产能爬坡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终端需求不及预期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