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赵王城外围壕沟全景。(资料图) 赵王城西门门道全景。(资料图)李 亚
战国中晚期,邯郸为都后所形成的邯郸城格局代表着时代的思维方式,是邯郸城建筑格局的顶峰阶段。对赵邯郸故城遗址总体布局的发现与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和全面。
保存最完整的东周王城遗址
单从现代考古学意义上讲,赵邯郸故城遗址在同时代古城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王城差不多完全保存下来,城垣及城中的宫殿基址至今高高耸立,与北面的现代邯郸城相互映衬。大北城(旧城)虽基本湮没于今邯郸城下,但亦得到较好的埋藏,为全面研究邯郸故城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实证资料基础。
邯郸城近郊建筑群格局的突出特色,主要反映在战国中晚期赵王陵园与城市公共墓地的规划布置方面。城市公共墓地位于大北城西北城垣外侧,属于紧邻城垣的近郊地区。赵王陵园分布在西北郊区的较远地带。赵王陵园与墓地构成了邯郸城西北近郊建筑群的核心内容。如果站在大北城东南隅向西北远眺,越过鳞次栉比的城区房屋瓦顶,可见远处高坡上的累累墓丘和高大的王陵陵台。如果居高临下站在王陵丘顶向东南方向眺望,则邯郸城区以及附近的公共墓地则历历在目。
将公共墓地与陵园布置于城外,又将王陵区单独规划布置,主要是邯郸城为都之后的城市格局。这种先进的城市格局规划思想大概来自于晋国(晋赵氏早期之都春秋晚期的晋阳城格局更为突出)。至战国中后期,诸侯列国将陵园设于城外逐渐成为主流形式。赵都邯郸城严格的建设规划,导致在战国中晚期城内基本没有墓葬的分布。而到了汉代,城外近郊墓地的布局远不及战国后期的严格,并且墓葬群开始向原来的城区内入侵。
邯郸故城的考古研究,有助于探索东周城市建设模式、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其成果将建立起东方古典时代都市的一种典型模式,所反映出的东周城市建设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早期城邑演变的典型
赵国都城由宫城(王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郭城是都城居民居住和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区域。赵邯郸故城从春秋时期的一个小邑逐步发展成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很重要的城市并延续至今,代表了中国早期城邑演变为都城的典型形式,是研究古代城市演变建设的重要实物例证。
邯郸城本为单城格局,邯郸为赵国都城后,新建了赵王城宫城,原来的城(大北城)便成为了旧城,形成了赵王城与郭城(大北城)的双城格局。赵王城朝向为南,依北、东、西的顺序先后建设,大北城西北隅的“小城”作为官署区,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的深谋远虑。
地理因素方面,邯郸故城遗址位于沁河下游冲积扇上,为避水患,赵王城的位置只有选择在大北城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西北面有大规模墓地,只能在西南面的较高地势另建新城。政治因素方面,作为王权物质体现和象征的宫殿和宫城,应当宏伟而醒目,远离市井尘嚣,避开民居嘈杂,因此与大北城隔开相望而盘踞于西南方向的小山之巅。军事因素方面,西南面的丘陵高地正适合于建造军事堡垒式的宫城。
赵邯郸故城的王城遗址区仅存有战国时期文化层,研究价值极高。大北城在建都之前为邯郸城邑,建都之后以王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续发挥着城市的诸多功能。废都之后,大北城继续全面代表邯郸城延续城市功能。虽然王城的宫城性质尚有人怀疑,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城建有大规模宏伟的宫殿建筑群,是赵王的政治活动区,称之为宫城并无根本之误。
独特的筑城格局和技术
赵王城遗址平面呈“品”字形结构,由东、西、北三个小城组成,面积540万平方米,各城四面有蜿蜒起伏的城墙,墙上有“凹”字形城门、防雨和排水设施,城内地面保留着高大雄伟的建筑夯土基址10座,地下有夯土基址和古道路等遗迹,完整展现了战国时期华北平原的城市格局和筑城技术,是赵邯郸城鼎盛时期的核心所在。仅从地貌态势上分析,我们也能体会到先人择高而建、将天然地貌形态与主观规划设计完美结合的匠心独运。
西城的主要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城区的东二分之一区域,而城区西半部稀疏。东城与之正好相反,主要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城区的西二分之一区域,而城区东半部显得空旷,建筑群在平面上均未作均衡布局。《赵都邯郸城研究》作者段宏振老师推论:此种格局是为了城市建筑群安全的有效防御。赵王城西城东密、东城西密,两城的建筑群正好汇聚到中间共用城垣两侧的全城中央部位。空白区域或有助于衬托背后宫殿建筑的宏伟和庄严;或用于宫廷内部的广场;同时也是防御入侵城池的重要缓冲地带,广阔的视野开阔地带有助于军事瞭望。
1970年,在主城区地下发现了赵邯郸故城的“大北城”遗址。其范围东至曙光街、西至建设大街、南至贺庄村、北至联纺路北侧。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最长处4880米,东西最宽3240米,总面积约为1383万平方米。
大北城是战国时期赵都的郭城,是邯郸的居民区、手工业和商业区,其西北角还是王公贵族的苑囿区。除西北隅城垣、插箭岭、梳妆楼等遗址外,其余全部埋压在今邯郸市区地下6—9米处(个别地点达到11米)。地下的文化遗存远较赵王城丰富,包括大量的夯土建筑基址、各种手工业作坊、水井、居民住址遗迹以及墓葬等,其年代主要属于战国至汉代。
赵都之前的邯郸城在“大北城”西北角有一座“日”字形小城,东北接近梳妆楼,西与插箭岭相连,平面略成梯形,其城北墙长290米,南墙长400米,南北长约7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城中部偏北有一道东西隔墙,将这座小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小城的西北隅出土有与赵王城相同的灰陶排水槽、板瓦等建筑构件。小城西垣地段发现汉墓,可知小城应是战国建筑汉代修补续用。小城紧邻有一组高大建筑群,反映出这里不是一般居民的居住区。
战国时期的邯郸城是由寒氏城(午汲)迁来,而午汲古城内西北角也有一座小城,与“日”字城的修筑格局很相似。再次印证这座小城是与居民区形成隔离而专门修筑的邯郸官署区。另有专家推测:此城符合当时县一级城池的规制,因此极有可能是邯郸城的肇始之地。
强烈的防患意识
赵王城遗址保存完好的城墙、门阙、夯土台基是战国时期城防体系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赵王城除择地于高处外,还具有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墙上铺瓦排水槽是非常独特的结构形式,起到排除积水保护城墙的作用;城墙外侧多发现有护城壕;城区内发现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卵石面;城市的选址及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强烈的防灾患意识。
大北城外的护城壕沟系统,目前仅在西北城垣外侧发现一点线索。赵王城外的护城壕沟系统则有内外两组。内组壕沟即城垣外侧不远处的护城河系统,西城西侧、南侧和东城南侧均已发现完整的城壕。渚河(即拘涧水)穿越大北城南垣以内的城区南端而过,似不太合乎建城的情理。将南垣置于河流的内侧以便将河流作为天然的护城壕沟,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是事半功倍之举。因此,当时的渚河(拘涧水)应是大北城南垣外侧的河流,同时担当护城壕沟的作用。
人工壕沟与天然河道的紧密结合,构建而成了邯郸城的完整防御壕沟系统。其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资源,这一理念正与《管子》中建城思想相符,成为邯郸城建筑格局的一个鲜明特点。
堪称一座世界级名城
20世纪40至50年代,大北城遗址发现以前,一般认为赵王城的西城是宫城,而东城和北城属于郭城。70年代大北城发现以后,才全面地认识到赵邯郸城遗址包括两个主要城区,一般认为赵王城的“品”字形三城均属于宫城,而大北城才是郭城。
关于邯郸城两个城区的规划与建设格局的形成和演进,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大北城的建设年代早于赵王城,在春秋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敬候迁都邯郸后又加以扩建,同时又在西南面另建宫城即赵王城。
王城比较单纯的宫殿建筑群表明,这里是城市的政治核心区。大北城内老政治区域在王城建造以后可能并没有完全废弃,而是继续承担一定的功用。因此,在战国中晚期大北城的主要功用是城市民居,其中包括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区且与民居区交错分布。总体看,中北部和西北部一带属于政治区域,而中南部和东部一带为民居和手工业作坊区。这种格局基本上是建都以前格局的继续。
目前考古发现所能见到的证据表明,大北城的建造和使用的年代主要是在战国至汉代,春秋阶段遗存发现较少(可能与考古工作有限有关)。大约在西汉时期,赵王城逐渐失去功用直至废弃,邯郸城由原来的大小双城格局,再次变成类似战国以前的单城格局,大北城的北部一带成为唯一的宫殿区。
赵邯郸故城作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是前4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最繁荣、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代表着东方古典时代成熟的城市文化和鲜明独特的城市模式,与大致同时代的西方名城罗马、雅典等遥相呼应,堪称世界级名城。其资源禀赋深厚、研究价值极为重要,在全国大遗址中倍显珍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赵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作者系赵王城遗址博物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