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资产荒很严重,资金只能去配置银行;因此,银行整个板块今年以来都在创造奇迹。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就是,据同花顺统计,2025年至今没有一家银行企业出现下跌,全部都是在上涨。
具体来看,有18家银行企业,先后创出历史新高。有16家银行企业涨幅超过20%,有32家银行企业涨幅超过10%。
妥妥地牛市行情。
而那些唱空银行的,不看好银行的,都被狠狠地打了脸,再也不发声。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整个行情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与整个国内的金融生态有着巨大关系!
概况来讲有三点原因。分别是,保险资金持续配置、公募资金发力配置、政策利好银行企业。
如果不理解。没关系。
用数据,逐一进行拆解。
先解释,保险资金持续配置的逻辑。
险资过去主要是配置地方城投债、房地产债券等,因为那个时候它们的收益率很高,动辄10%以上。
在那个时间点看,钱很好赚,又没啥风险。险资自然愿意把钱都投入到这些高收益领域,躺着赚钱。
后来,这些城投、房产日子不好过了。
险资也跟着迎来至暗时刻,比如恒大人寿、前海人寿、中融人寿、华安保险等等日子都非常难熬。
比如,华安保险曾委托子公司华安财保资管在2020年、2021年期分别多次买入碧桂园的债券,合计资金4.28亿元。2023年碧桂园无法正常如期兑付,华安对其计提减值2.03亿元,账面价值只剩下可怜的2.25亿元。华安保险在2023年更是净亏超10亿元。
所以,险资过去的路径已经彻底行不通了。
现在,他们需要新的路径。他们盯上了银行企业,银行不仅有高分红,能够覆盖他们的保费负债成本,而且银行背后站着国家,还是比较安全。
据长江证券研究所数据,截至2025年一季度,整个险资机构持有国内A股银行企业市值高达2657.8亿元,在其重仓行业配置中占比高达45.05%,远远领先其他行业。
而且,他们的行为非常疯狂。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买、买、买,一路买到小股东、再买到大股东。
比如,平安人寿对招商银行的买入。
今年,1月7日平安人寿买入招生银行H股2.3亿股,持股比例达到5%,形成了第一次举牌。
本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
谁知道这才是刚刚开始,平安人寿的钱好像就是大风刮来的,好像根本用不完,他们在接下来的6个月时间里持续地买入。
买到10%,买到15%。
一直到6月17日的最新数据,平安人寿已经买了6.94亿股,占比15.12%,形成第三次举牌。
粗略统计了一下,平安人寿得花了有接近300亿港元了。而对应的,招生银行H股今年以来最高涨幅也是突破了50%。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个例。
据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3 日,已有 5 家银行被险资举牌,比如招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杭州银行等。
所以,险资持续配置银行,银行的表现一定不会太差!
解释第二点,公募资金发力配置银行的逻辑。
公募配置银行也是基于金融制度的变化。5月7日,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基金经理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对3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应当明显下降”。
跑赢大盘,本质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巴菲特也曾在2008年表达过类似的上述观点,并立下 “十年赌约”,以标普 500 指数基金(被动投资)挑战对冲基金(主动管理)的业绩,最终标普 500 指数基金以 12.03% 的年化收益率远超对冲基金组合的 3.08%,印证了跑赢大盘真的很难。
公募基金的应对之策就是,买银行就是买权重,就是买大盘。这样做,跑赢也许很难,但是要想跑输也很难。
因为大盘的基准就是银行这些权重构成的。
所以,基金经理为了不降薪,为了向基准看齐,就开始买银行。
根据兴业证券的数据,2024年末主动基金的银行持仓占比仅3.81%,而沪深300指数中银行板块权重高达13.67%,偏离度将近10个百分点。
所以,新的公募基金考核机制下,预计主动基金有望增加银行持仓,缩小和业绩基准的偏离度。
这10%的偏离度很有想象力!可以预见,银行将会成为公募基金里的香饽饽。
大家都抢着进场!
最后,解释一下政策利好银行企业。
银行当下的最紧急问题,就是资本充足率。特别是国有大行之外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
据wind数据,一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股份行、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12.96%、13.71%、17.79%。
众所周知,
资本充足率低了,银行就不能再投资、再放贷、再赚钱了,那么银行的风险也就高了,业绩也就亮红灯了,股价也就有压力了。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是中国股市承压。这显然不符合“稳住楼市股市”“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的初衷!
所以,政策一定是对银行企业很是呵护。
比如,近期商业银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节奏加快。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合计突破8000亿元。其中,二季度以来发行量超6000亿元,环比增长260.82%。
又比如,今年以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四家国有大行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的形式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合计募资 5200 亿元。
所以,银行在盈利能力下降、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空间缩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支持快速地丰富资本金来源,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盈利能力。
总结一下,
险资买银行,公募买银行,银行自身又可以通过政策改善盈利预期,简直是完美闭环!
大家觉得,银行将来会怎么走呢?
上一篇:北京16个小区告别“临时用电”
下一篇:广东获批创新药数量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