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伪科普”的“流量病”得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7月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是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不少医生主动“触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医学知识、临床案例,并与网友实时互动,答疑解惑。毫无疑问,专业、负责任的医疗科普能够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也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增进医患双方的互信和理解。一些医生博主凭借生动、清新的科普风格“破圈”“出圈”,广受网友好评。
不过,这股浪潮中,也有一些“网红医生”在借科普之名“夹带私货”。这当中,有的博主确实是医生,但打着传播知识的幌子,在线收费看诊、推销高价“神药”和偏方,甚至“跨专业输出”,什么流量高蹭什么,为带货做准备;有的则是社会人员“套”上白大褂,与网红孵化机构合谋,用医生的名头招摇撞骗,编造诸如“生酮饮食能饿死癌细胞”“耳朵有折痕预示冠心病风险”等谣言,或是演绎一些狗血剧情,为了吸睛、涨粉、变现,无所不用其极。
表面是科普,背后是生意。这些“精心包装”的“伪科普”很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尤其是数字素养偏弱但更关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一旦听信“伪专家”的话,购买其推荐的所谓“特效药”,轻则钱财受损,重则延误病情、危及生命。“伪科普”的大行其道,也在无形中稀释着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干扰正常诊疗秩序,有损医护人员的形象。
医疗科普应以科学为根本,既不容真医生大肆敛财,也不容假医生兴风作浪。破解“网红医生”布下的“迷魂阵”,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风医德建设,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为医务人员参与自媒体画出红线;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须加大惩治力度,严查假冒医务人员等行为,“顺藤摸瓜”揪出其背后的运营团队。对博主的“安利”和“种草”,屏幕前的人也要提高鉴别能力,身体出现不适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而不是迷失在“伪科普”中的一句句“马上见效”里。
让人担忧的是,心怀鬼胎的“伪专家”不仅存在于医疗科普领域。一段时间以来,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诸多“网红律师”“农业专家”“金融大V”等,其简介中的“权威”头衔、奖项让人眼花缭乱,也因此粉丝众多。然而,“塌房”往往就在一瞬间。类似虚假人设背后,很可能是一条灰色产业链。
2023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对未认证资质或资质认证已过期的“自媒体”,应当暂停提供相应领域信息发布服务。
某种角度上,“专业人设”正在成为收割流量的一把“新镰刀”。对此,网络平台不能作壁上观,一方面要加强内容审核,以技术力量击穿伪装,及时清理“伪科普”内容、账号;另一方面要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健全流量分配体系,扩大优质内容的触达范围,用更多科学的、严谨的、真实的内容,压缩那些虚假浮夸、低劣甚至违法违规内容的生存空间。
信息繁杂的时代,“去伪存真”是一个永恒课题。我们乐见有关方面各担其责,合力将网络科普引入规范化发展轨道;我们也期待更多专业人士主动走向科普舞台中央,用良币驱逐劣币,让真科普的声音嘹亮起来,传播开来。
本期编辑:于芊芊 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