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7月9日电 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在沪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专家围绕主题分享观点。论坛上还发布了《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研究中国经济亟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厘清其微观基础与行为新逻辑;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深度研判当前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
刘元春建议,应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治理要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全面启动微观治理,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他认为,政策思路应从过去主要依靠行业自律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企业落实”的新模式,将竞争政策提升到舞台中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十五五”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基于此,他指出,需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
张军认为,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重点在于积极推动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硬化预算软约束,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
针对释放消费潜力方面,他建议,从长远看,需要在分配领域,尤其是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领域深化改革,来确保居民消费合理稳步增长。其一,改革工资形成机制,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提高特定群体工资,引导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其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居民后顾之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对困难群体帮扶的精准度。他强调,虽然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政策重点更多在需求侧,但依然不能忽视供给侧,要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代表团队发布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经济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与内部转型深度调整的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一方面,供给侧稳定增长,结构转型深化。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三样”产业成为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需求侧在多重压力下缓慢恢复,国内需求扩大内生动能尚需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仍需稳固。
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