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某中学老师因3名学生高考志愿未填报北大清华发表不当言论。该中学发布的说明确认此事,表示目前该老师已检讨,学校及本人向学生和家长致歉。
从聊天记录看,这名老师的不当言论暴露出几个方面的认知误区。一是角色越界。“我的志愿我做主”,学生才是填报志愿的主体,学校、老师和家长有指导义务,但不可越俎代庖。二是名校滤镜。成才路径是多元的,不能唯学校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三是情感绑架。真正的教育关怀应助力学生展翅高飞,而非用情感束缚,更不必上升到教育失职、失败的程度。
有调研显示,超35%的大学生后悔志愿选择,主因就是缺乏自主权。学生自主填报高考志愿,是对人生重大选择的主权宣示,也是迈向独立人格的关键一步。志愿表上的学校代码,不应只是学校、教师的荣誉勋章和教育部门的政绩指标,更应是青春梦想的起航坐标。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愿每位教育者都能铭记这份初心,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绽放青春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