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近一年后,A股市场再次迎来IPO热潮。今年上半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共受理178家企业IPO申请,仅6月份便有151家。其中,北交所IPO受理企业115家,占总受理量超六成,成为市场焦点。
而6月30日,北交所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正式开启“双指数时代”。双指数与冲刺北交所IPO企业“成色”有何关联,又为宁波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1
浙苏粤占超半壁江山
截至6月30日,北交所已上市企业共有268家,浙苏粤三个经济强省占据北交所IPO“第一梯队”的位置——江苏(49家)、广东(30家)、浙江(30家);北京(23家)、山东(20家)的企业数次之。从城市分布来看,江苏、广东、浙江三强中,苏州(12家)、深圳(9家)、杭州(7家)居前。
在本轮IPO受理潮中,企业所在区域分布情况迎来变化——115家北交所IPO受理企业分布在全国52座城市。其中,浙江(25家)占总受理量的22%,跃居首位;广东(22家)、江苏(19家)次之;安徽、湖北、山东位列上海之前,分列第4至第6。浙江、广东、江苏合计受理量占了今年上半年北交所IPO总受理量的57.39%。
从IPO受理企业所在城市来看,苏州以8家居首,杭州以7家跃居第二,深圳以6家位列第三;常州、东莞、佛山、上海均为5家紧随其后;北京(4家)与成都、宁波、温州、无锡并列第8。
目前,宁波已有新芝生物、球冠电缆、舜宇精工、西磁科技成功登陆北交所。今年6月,艾克姆、隆源股份、丰沃股份、永励精密、耀泰股份等甬企集中对北交所发起IPO冲刺。
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阵地,4年前,北交所的设立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可能性。而宁波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且拥有一批“扫地僧”企业,余姚的半导体溅射靶材、江北的力传感器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本轮冲刺北交所IPO的宁波企业均在细分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是宁波“小而美”代表性企业,与北交所定位契合,比如,隆源股份连续三年净利润过亿元;永励精密深耕减震领域三十年,推动国产化进程……
今年上半年北交所IPO受理企业所处行业2
更加聚焦行业“赛道”
北交所IPO企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开市之初,该市场内企业以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领域为主;而后,生物医药、化学制品、食品饮料等各行业上市企业持续增多,充分体现了北交所灵活包容的普惠市场特点。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北交所已上市企业共涉及22个一级行业,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基础化工、交运设备、医药生物等为主力“赛道”。
本轮IPO受理潮中,冲刺北交所的拟上市企业所属行业也延续这一趋势。Choice数据显示,115家获北交所IPO受理的企业共涉及17个一级行业,其中机械设备(30家)、基础化工(18家)、电子设备(13家)、交运设备(10家)、医药生物(9家)居前。
值得关注的是,在北交所已上市企业中,有超八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但今年北交所IPO受理企业中,涉及战新领域企业不足4成。
今年上半年,获北交所IPO受理企业(115家)的营收规模、盈利能力、研发投入等迎来升级。Choice数据显示,前述企业2024年净利润超1亿元的多达37家,占比超三成;获IPO受理企业近三年平均研发金额为3157.19万元,占比营收的均值为5.7%,远超北交所上市要求。
结合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发布,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个逐渐成熟的交易所内上市企业将愈发多样。北交所本次发布的新指数与北证50指数相比,将更加聚焦北交所专精特新企业的整体表现。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汤哲辉分析,北交所成为当前IPO申报主力,反映出其服务优质中小企业的精准定位。未来,北交所IPO有望向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拓展。
今年6月北交所IPO受理企业数量前十城市3
如何掌握“通关”密码?
随着IPO审核进度条的更新,本轮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重点也正逐渐清晰。记者注意到,尽管北交所上市门槛、审核尺度未发生变化,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竞争优势等正成为北交所IPO企业的“必答题”。
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竞争优势等成为北交所问询重点。如美德乐在招股书中称,公司“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北交所要求其结合克服核心技术的主要技术难点等,说明相关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与客观依据。
企业申报上市前进行较高比例分红,也成为北交所IPO审核的关注重点。北交所要求,发行人存在报告期内实施的累计现金分红金额占报告期内实现的净利润比例超过80%等情形,保荐机构应当审慎推荐。
今年上半年,在北交所新增受理企业中,95家处于受理状态,13家进入问询阶段,包括森合高科、大亚股份、美德乐、海圣医疗等。另有科莱瑞迪、永励精密、豪德数控等7家公司IPO中止。
面对汹涌的IPO申报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最新报告中预判,A股IPO将呈现与市场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节奏化发行“新常态”。德勤同样预计,2025年新股发行数量与募资额将稳步增长,其中科技、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将成为热点。
记者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