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成蕴琳 罗玉婵
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发展避暑旅居、康养旅居等业态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突破口,通过重构资源定价体系、重塑产业生态格局,积极探索通过协同创新驱动生态资源变资本的特色路径。
理论维度的突破融合
围绕“资源—技术—资产”的路径框架,实现生态资本化理论维度的融合探讨。
资源:价值核算的创新。我省构建“确权—评估—交易—融资”的生态价值闭环体系,发布省级地方标准《DB52/T1608-2021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2022年10月,赤水市林业局(森林碳汇管理局)颁发全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金融机构向碳票持有人现场授信5000万元,赤水市10万亩竹林生态产品价值得以快速实现,将沉睡的生态禀赋唤醒为澎湃的经济动能。
技术: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性重塑。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例如,省级智慧康养云平台贯通多个部门数据壁垒,医疗机构准入审批时限压缩,提升技术赋能推动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深刻转型。
资产:产业时空的重构。六盘水市积极探索“体验式养老+文旅”模式,推进医疗、养生、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其知名养老机构与海南、重庆、武汉等地建立“候鸟式”养老联盟,联动本地旅行社、农业观光生态养生苑、休闲农业园、民宿推出农业观光游、林果游、花卉游等不同特色的健康养生产品,吸引外省老年游客旅居,有效延长产业周期;息烽县形成“红色文化+温泉康养”融合业态;开阳县开发“五硒”场景+“三山”业态,打造“硒养开阳·富硒山居”全新旅居品牌,产业活力持续释放。
“三维协同”的制度引擎
贵州以“三维协同”的系统性制度创新,为生态资本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资源资本化,产业生态的重塑性布局。探索实施“三区管控”机制,破解资源碎片化。红色限制区(生态敏感区/核心保护区周边)严格限制低效重复建设,引导同质化严重的康养小镇项目转型或退出,从源头上优化产业生态;黄色优化区(产业提升区)推动民宿、农家乐提质改造,深度融入苗药足浴等本土特色项目,实现传统业态价值升级;绿色培育区(创新发展区)重点支持苗医药浴工坊等非遗工坊建设,打造沉浸式活态传承体验空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这一分层调控模式,通过空间重构激活生态资源的资产潜能。
要素市场化,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根据《贵州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新建及改扩建旅游公路,开通连接高铁站与景区的“高铁+新能源摆渡”专线,在沪昆高速沿线建成集健康监测、信息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驿站,构建便捷高效的康养交通网络。组建康养产业专家智库,吸纳省内外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依托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培养康养旅游、健康管理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候鸟型”人才协作机制,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构筑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数据融通中枢赋能,在重点康养基地部署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初步形成健康管理闭环;按照《贵州省“一云一网一平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探索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一码通”,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品牌国际化,价值通道的全球性贯通。创新构建“认证—流量—文化”三维增值模型,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传统医学及康养服务相关标准研讨,推动苗医特色诊疗方法纳入传统医学案例库,促进传统智慧与现代标准交流互鉴。流量转化激发新动能,智慧康养云平台链接主流OTA平台实现精准引流,借势“村超”“村BA”等文化品牌影响力孵化“村养”系列康养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体系。设计面向RCEP国家的“避暑康养”跨境服务套餐,依托黄果树等景区的非遗工坊开发康养系列文创产品。三维协同,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向市场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助力“山地康养”品牌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范式构建的创新价值
制度创新的区域性示范。贵州建立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为生态资源价值量化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例如,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将辖区内的山水田园、传统村落、乡村人居环境、自然遗产、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生态产业等要素全部纳入环境司法保护的范畴。所办理的案件中1件入选“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2年度十大提名案例”、2023年度“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1件案例入选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同服务保障国家水安全典型案例。
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创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苗医辅助诊疗系统,成为非遗资源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型样本。智慧康养云平台有效整合多部门数据与服务,显著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这些实践验证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品牌价值的国际性跃升。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平台的标准研讨,提升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资源禀赋型地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和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重要实践参考。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