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生命远不止于青春
创始人
2025-07-09 05:16:47
0

转自:光明日报

【舞台艺术众家议】

杂技是吃“青春饭”的说法,是人们对杂技表演高度依赖身体与年龄的刻板印象。当下杂技艺术的表达方式正从单一的技巧展示转向“综合性舞台语言”,其创造空间远远超越了“青春体能”的边界。

  长期以来,一直有着练杂技是吃“青春饭”的说法。这种观念其实是人们对杂技表演高度依赖身体与年龄的刻板印象。表面看来,这是将杂技等同于青春体能的展示,认为演员一旦年长便难以继续,实则忽视了杂技演员在长期训练和丰富表演经验中的积淀与艺术创造的独特价值,缺乏对杂技演员后续职业发展的系统性理解。

  在传统观念中,杂技演员的职业生涯常被限定在16至30岁之间,甚至更短。但事实上,在当下行业实践中,一名成熟杂技艺术家的职业生命远不止于此,其职业周期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即技艺训练与艺术打磨的关键期。此阶段并非“耗损青春”,而是构建“身体语言库”的黄金期,与芭蕾舞、体操等艺术门类的训练路径相通,承载着杂技表达能力的基本盘。青年时期,即职业表演与舞台塑造的高峰期。此阶段的杂技演员不仅具备高水平的身体技能,更通过不断的演出积累与艺术磨砺,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其艺术成熟的重要体现。中年及其后期,即转型延展与行业赋能期。许多优秀的杂技演员在退出高强度演出后,转型为编导、教师、管理者,甚至跨界进入影视、舞蹈等相关领域,拓展了自身的职业边界和艺术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肩上芭蕾”的创始人吴正丹(44岁)与魏葆华(54岁),堪称杂技行业职业延续可资借鉴的范例。二人分别转型为艺术院团管理者和高校教育者,同时仍以表演者的身份持续登台演出并活跃于国际舞台。两位艺术家的职业轨迹生动诠释了杂技艺术从“青春技艺”向“终身技艺”延展的现实可能性。

  事实上,在国外,四五十岁的杂技演员并不少见,他们的艺术生命远不止于青春。杂技是“青春饭”的认知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去杂技行业职业体系建设的滞后。近年来,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杂技家协会及各大专业院校的推动下,杂技艺术的职业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杂技教育培训体系正朝着正规化与多样化方向不断完善。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全国多所专业院校(如上海马戏学校、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广西艺术学校等)已普遍设立“技艺+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强调身体技能训练与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的同步提升。在高等教育层面,广东省的星海音乐学院率先设立了“杂技舞蹈编导”硕士研究生方向,着力培养具备创作能力、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此外,已经有一些杂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亦开展了博士后层次的杂技艺术学术培养工作,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在杂技行业的逐步推行,表演人才的技能评定与晋升机制日益规范,为杂技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杂技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路径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转型机制也逐步建立与完善。随着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从业者在不同职业阶段可实现由表演向多领域的顺畅转型。例如,许多演员进入教育领域,转型为高校讲师、专业培训师等教学角色;在创作领域,也不乏优秀表演者走上杂技编导、剧场导演等艺术创作岗位;在管理领域,一批具备丰富演出经验的演员担任剧团负责人、艺术总监等行政管理职务。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杂技人才跨界进入舞蹈、影视、综艺等相关行业,拓展了杂技艺术的传播路径与表现形式。上述转型通道的建立,标志着杂技行业正从“单一演出型”人才结构向“多轨制、复合型、终身发展型”职业生态体系迈进,进一步提升了杂技职业的可持续性与吸引力。

  杂技行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职业支持机制日趋完善,逐步为从业者的长期职业发展构建起多层次的制度性保障。当前,全国多地已建立覆盖演出安全事故保险、退役演员转岗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一体化支持体系,切实回应了杂技职业的高风险特性与生命周期管理需求。这些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也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了实际路径与资源支撑。例如,上海杂技团在演员权益保障、退役人员安置与职业再培训等方面已探索出较为成熟的做法,其系统化管理模式与人文关怀理念为行业提供了有益范例。

  从艺术本身的发展来说,当下杂技艺术的表达方式正从单一的技巧展示转向“综合性舞台语言”,其创造空间也远远超越了“青春体能”的边界。《天山雪》《先声》《化蝶》《天鹅》等优秀杂技剧,通过叙事结构与技巧编排的融合,将杂技技巧表演转化为具备故事性、情感性与视觉叙事力的舞台作品,演员也早已由“炫技者”转变为“叙事者”。《登峰造“技”》《西游》《时空之旅》等当代杂技项目,融合数字舞台与智能灯光等科技手段,为杂技构建出沉浸式、互动式的视觉空间。在身体与技术的深度协同下,杂技的舞台表达也突破了原本仅依靠演员身体技能时的局限。

  杂技艺术生命远不止于青春。在当前文艺生态深度调整、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与艺术教育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杂技完全具备从“短期消耗型”走向“终身成长型”的专业路径。从业者需要树立职业自信,社会则应更新认知体系。唯有各方协力,方能打破“青春”限制,构建“终身艺术”的职业认同,让杂技真正成为一门可持续、可转化、可传承的当代艺术。

(作者:何华,系广州南方学院副教授、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楚钦说两场比赛后适应一些了 【#王楚钦说两场比赛后适应一些了#】 #王楚钦3比1高承睿# 北京时间7月9日,美国大满贯男单1/1...
中国AI加速出海 阿里云提供全...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AI出海正成为中企出海新趋势!7月9日,记者在2025阿里云中企出海...
这场发布会,中国人的成就感拉满 今天(7月9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这五年我国经济社...
马可数字科技修订配售价至0.4... 7月8日,马可数字科技(01942)发布公告,配售代理与公司达成共识,将配售价由每股配售股份0.52...
“90后”苟某,单笔收了900... 转自:扬子晚报图源:CFP正义网7月8日披露了“90后”苟某受贿案。4月2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