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图源:摄图网研究团队对法国265.3万名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在核心数学能力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数学性别差距在小学一年级开学4个月后开始形成,并在一年内显著扩大,且完全由学校教育环境及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驱动,与先天能力或年龄增长无关
由于科学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复杂性并且会产生多重负面影响,因此,消除它的措施也涉及科学教育、科学从业环境和科学宣传等多个方面。当科学形象展现出足够的多样性,能够平等地吸引所有性别和所有出身的学生建立科学自我认同,增强其参与动机与信心,才能有效缓解科学领域的结构性不平等
□ 王海媚 汤若静
2025年6月,《自然》杂志发表《一年级数学性别差距的迅速显现》一文,作者团队对法国265.3万名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法国的公立、私立学校,还是普通教育或优先教育学校,刚入学时男女学生的数学成绩几乎没有差距,但4个月后男生成绩就普遍超越了女生,并在一年内显著扩大。这是学生从教育环境中接触到并内化了“男孩比女孩更擅长数学”这一刻板印象导致的结果,与先天能力或年龄增长无关。
事实上,性别刻板印象不仅针对数学这一个科目,对整个科学领域都产生影响。因此,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科学领域实现性别平等迫在眉睫。
解构科学领域男性中心范式
科学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主要表现为学科被“男性化”,不同学科的“男性化”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研究人员收集了1300多名瑞士中学生对理科科目男性气质的看法,结果显示,在所有学生眼中,数学、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的男性特质程度都有所差异:数学的男性特质最强,其次是物理,最后是化学。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于三门学科的男性特质归因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女生和男生一样认同理科科目的男性特质。”与之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还表现为计算机学科和工程学科更加男性化,因此,教授计算机或工程的老师被认为比教授生物学、生理学等科目的老师更有实力或更具天赋。
此外,科学领域的刻板印象还存在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计算机从业人员被默认为穿格子衬衫、戴黑框眼镜、不擅长社交、痴迷于技术的男性“怪咖”;科学研究人员被默认为沉默寡言、不通人情的“书呆子”;科学被认为是权威的、强理性的,具有精英化特征等。
科学被性别化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要想打破这种结构性不平等,需要解构科学知识生产中的男性中心范式,同时推动科学领域进行包容性改革。
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多重负面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为教育选择与职业路径的限制,女性可能在幼年时期就因为性别刻板印象降低对科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甚至被引导远离科学领域。在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农村家庭和普通家庭也会降低对女孩在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方面的投资意愿,女孩自身也可能因为缺乏相似出身的女性科学家榜样而导致自我效能感被削弱。
其次,则是职业发展中的系统性障碍。女性在科学领域遭遇排斥、歧视和压力,导致无法发挥自身实力;即使女性表现优异,也常被归因于运气而非能力,甚至可能因违背“顺从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受到打压;有资格的女性无法平等获得晋升、申请项目、获评奖项的机会,还可能面对性别工资差距等问题。
最后,社会认知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长期以男性为主角的科学宣传,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阻碍女性在科学领域的长期发展;对科技从业者“怪咖、不善社交、穿着古板”等刻板印象与主流社会对女性“应当热情、擅长沟通、注重外表”等性别规范相叠加,使得女性更加回避进入相关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刻板印象同时也会对男性造成不利影响。比如,男生在选择专业时可能会担心自己不符合“男孩更擅长理科”的设定、无法满足他人预期,产生压力和不自信;擅长文科的男生,可能因为该学科被女性化,担心被看不起、被嘲笑而放弃自己有优势的领域。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将从根本上消除年轻女性选择科学专业和从事科学事业的顾虑,推动实现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同时也赋权男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这对所有性别的学生都有益处。
推动实现科学领域性别平等
由于科学领域的性别刻板印象具有复杂性并且会产生多重负面影响,因此,消除它的措施涉及科学教育、科学从业环境和科学宣传等多个方面。比如,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大学课程体系中删除性别偏见内容;鼓励机构及企业采用盲审简历等公平招聘流程;强化教材、学术出版物、科普作品与媒体报道中的女性科研人物呈现,提升她们的主流话语权等。
除了上述共识性措施外,还可以从新的角度和途径推动科学领域性别平等。
其一,告知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事实。在启蒙和教育阶段,尽早向儿童科普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帮助儿童识别不公正的评价,质疑不合理的社会规则,从而不内化歧视。在各阶段科学教育中增加“女性与科学”等内容,引导女生从多样视角理解科学的形成过程。家长、教育者等应充分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巨大负面影响,改变传统观念,鼓励女童参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活动,打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为她们提供充足的科学教育资源,增强科学的可及性,推动科学领域性别平等的代际传递。
其二,塑造多元包容的科学形象。将科学从与男性特质的强联系中解放出来,弱化科学叙事中的性别标记,打造多元包容的科学环境。当科学形象展现出足够的多样性,能够平等地吸引所有性别和所有出身的学生建立科学自我认同,增强其参与动机与信心,才能有效缓解科学领域的结构性不平等。
(王海媚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博士;汤若静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