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睿重装的智能车间里,机器声轰鸣,工程师张慧戴着蓝色安全帽,拂过近一人高的波形钢腹板,熟稔地讲解箱梁的结构:“这是腹板,还有顶板、底板、隔板,通过焊接组成完整的箱梁。”他指向不远处的蓝光——那是机器人自动焊接手臂正在精准作业。
这间融合了高端智能装备的车间,正是张慧职业生涯新篇章的起点。
2014年底,年轻的张慧从外地回到家乡甘肃,在朋友的引荐之下,选择在刚刚起步的兰州新区扎根,投身轻钢结构行业。当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只有漫天风沙卷过裸露的土地,稀疏的民房点缀其间。“那时候还是兰州新区建设初期,整片区域就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开挖开建。”
2017年8月,甘肃博睿交通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开展钢桥梁设计咨询检测、智能制造安装和养护维修等业务,广纳桥梁工程设计、智能制造工艺、现场施工管理等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面对彼时博睿重装展现出的发展潜力,张慧果断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更富挑战与机遇的新兴企业。2019年底,张慧初来乍到,五年间,这位新人通过勤恳工作,逐步成长为安全、质量、进度一肩挑的生产负责人。清晨的班前会、车间设备的调配、工序间的穿针引线、施工日志的记录——这是张慧每天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工作流程看似机械重复,但在周而复始的表象之下,总有大大小小的挑战考验着他的智慧,推动着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寻求突破。
“不管项目大小,质量标准和工期要求都一样,接了项目就像签了契约,必须保质保量交付。”面对钢桥梁项目工期紧张的行业常态,张慧拒绝“硬熬工期”,而是通过工序优化和人员调配保证进度。“现在设备越来先进,大大提升了效率,比如机器人自动焊接,它就不像人工焊接那样有体力限制,工人焊一会,可能得往前挪一下,那就导致焊接的连贯性受到影响,但机器人自动焊接,单面焊双面成型,焊缝就不用再采用碳弧气刨刨削清根,减少了工序,提高了效率。”
谈到这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张慧打开了话匣子。“工作中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听到甲方发自肺腑的肯定——‘这活干得真不赖’”。话语虽然简单朴素,但却是对他和团队倾注心血的最高嘉奖。这种成就感不仅源于收获专业认可,更来自于工程本身所承载的意义——亲手参与建造的工程最终化为服务千家万户的公共设施,实实在在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比如我们去年生产了一个兰州过街天桥,听项目上的同事说,这个天桥走起来特别方便,我们心里就很高兴。”张慧坦言,桥梁有着超越物理属性的社会价值:“不管是过街天桥也好,还是跨海大桥也好,桥梁在我心里起到了一种连接作用,在我看来,它缩短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博睿重装鼓励学习的氛围,托举着每一位像张慧一样渴望向上生长的员工。“博睿十分鼓励我们考取一级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资质证书,鼓励大家在工作之余多去学习。”他在岗位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资质提升夯实专业基础,实现个人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契合。
谈及博睿的今天,他用手指了指窗外宏伟的高架桥,“你们看那个桥,那是通往中川机场的高架,机场落客平台也是由我们博睿承建的工程。”
如今,博睿重装走过八年来时路,成为国内钢桥梁领域“波形腹板结构第一、其他形式结构行业领先”的新型智能制造企业。2021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邵新宇的指导下,博睿重装率先在西北地区建成基于5G技术的钢桥梁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并设立与之相匹配的六大板块管控系统。现今,公司已累计承揽项目150余个,黄南州尖扎县麦什扎黄河大桥、陕西省西兴高速渭河特大桥、兰州中川机场落客平台、桑园子黄河大桥……一批批重点钢桥梁项目巍然屹立于陇原大地,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安全与便捷。
在博睿的近六年时间里,张慧见证了博睿从西北首家专业钢桥梁制造厂,一步步成长为行业智能制造领先企业的艰辛与荣光。“我见证了博睿,博睿也成就了我。”这份双向奔赴的历程,恰似他参与生产的桥梁,既承载着个人与企业的成长轨迹,也在时代的脉络中架起了通往未来的路。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研究生应文一、管子怡;指导老师秦冬雪、张艳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何思哲
责编:黄昕鹏
主编: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