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发生一起因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引发的争议事件。该校一名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愤怒发言,而后解散群聊。随后,该校发布声明学校已与相关老师一起向涉事学生和家长致歉,3名学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
乍一看,这起争议事件错在老师。志愿填报应该符合学生自己的意愿,不仅老师,哪怕是学生家长都不应过度干涉。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此前媒体报道显示,在群聊中,相关老师不仅提及老师们倾情陪伴,还有“学校以100万的付出”等信息。学校是否花费100万元在相关学生身上没有得到核实,但学生与校方之间是否有达成微妙的不成文的“合作”协议,则值得考量。这其实是当前许多中学的一种共通状态。
当前,高考成绩依然是公众对一所高中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人们选择高中时会参考该校近几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再进一步细分下去,有多少毕业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好高中”的标准。
正因此,学生及家长扎堆涌向优质高中,而高中为了招收更多学生获得更优质生源,就对拔尖学生倾注资源,以期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许多地方的优秀高中都是公办学校,高中管理人员以此作为自己工作成绩的体现。许多高中还会重金奖励高分复读生,吸引他们来复读,以期能够考上更好的大学。对一些学校来说,让更多优秀学生来复读,就能吸引到更多复读生源并收取更多复读费。
当上名校成为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一所高中每年要有几个人考上北大清华成为培养指标,高分考生就背负上了学校、家长乃至地方的“厚望”。他们只有考上了北大清华才算完成任务,个人的兴趣爱好则成了似乎可以忽视的东西。
可以想见,如果对“北清”等名校的情结不解,类似事件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已经严令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正是为了纠偏这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导向。
教育的目标是人尽其才,而不是引导学生只盯着某一两所名校。要让家长、老师、学校乃至社会都能够理解,“北清”并非教育的目标,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
责编:李佳琦 编辑:岳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