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系列历史大展相继开幕。有细心的参观者发现,无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还是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园等等,均重点展出了一批抗战家书,或专为抗战家书设置了视听空间。那一封封穿越烽火岁月的朴素信笺,成为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特殊精神索引。
“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这些珍贵的抗战家书,或残章断页,或字迹漫漶,但无不言之谆谆、语之切切,饱含亲人间的思念与惜别,承载着战场上的遗恨与壮志,家与国的斑斑血泪似乎鲜活地跃动在“尺素”之间。这些无比真实的个人化史料,讲述着无数斗士于民族劫难中奋起的勇毅坚韧、傲骨丹心,更蕴含着在濒临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山河何以重整、星火何以燎原的答案。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名为“家书”,句句却是“祖国”与“大我”,凝结着中国人独特的家国观:恰因对家人故土眷恋关切,所以对斗争牺牲更加义无反顾。这样的信念,从传统的道德文化以及家国同构治理模式中孕育,也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家国破碎的苦难遭遇中升华,落后挨打、屡战屡败唤起了国人最强烈的救亡图存之愿,几代人为之忧愤难耐、殚精竭虑。毁家纾难、精忠报国;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成为中国人面对危难的行动哲学。
苦难与战火早已远去,抗战家书读来为何依旧炙热?因胜利来之不易,更因薪火赓续不断。翻开新中国的历史卷帙,每一页的底色都是浓烈的家国情怀。从“吃着窝头搞核弹”,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中国人的强国之路历经百转千回,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始终激励人心,不屈精神和报国之志始终传承不息。或许没有挂在嘴边,但其始终融于血脉,成为“干成惊天动地事”的力量之源。“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将个体追求、人生志愿融入国家命运之中,这是英雄的奋斗准则,也是中国大历史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于一代代人的选择之中。今日中国正处于距离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节点,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正在全力以赴跑好我们的这一棒。当此之时,重读抗战家书,感悟报国之志,不只是铭记历史,更是烛照当下与未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当每个人都能从前辈们的奋斗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与时代同行,个体成长就有最扎实的信仰支撑,民族复兴就有最广泛的力量之源。
1939年,菲律宾华侨王雨亭亲手把16岁的儿子王唯真送回国参加抗战。分别时,他写下:“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又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这样的嘱托写给孩子,所有中华儿女又何尝不都是收信人?读懂抗战家书里的不屈精神和报国之志,以拳拳赤子心写我“明日之中国”,就是穿越时空最真挚的回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