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丨浙江杭州为什么能长出“六小龙”?
创始人
2025-07-08 19:28:09
0

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尹梦奇 陈碧红 吴聃

日前,四川有一场学习被刷屏关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大班子”率全省3万余名领导干部,集中持续学习人工智能(AI)技术。

6月5日,四川省“提升领导干部应用AI人工智能能力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结束后,有人评价,这既体现四川对前沿科技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政府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转型:科技认知力,就是现代治理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期,四川日报川观新闻调研组来到人工智能新锐扎堆的浙江杭州,走访多家企业,与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对话,深度观察“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半年后,浙江都在做些什么?杭州又为什么能长出“六小龙”?

在一连串问号中求解,或许能为四川人工智能产业更好发展带来些许思考与启发。

火后这半年,浙江人工智能加快系统性建设

今年一开年,浙江就在人工智能领域频频“出圈”。

宇树科技发布了B2-W机器狗演示视频:翻山、涉水、跳高和负重载人都不在话下。视频被马斯克转发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轰动。

另一家杭州科技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仅花费约558万美元,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训练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V3,一鸣惊人。

凭《黑神话·悟空》一战成名的杭州企业游戏科学、具备全球最大的可交互三维数据能力的空间智能企业群核科技、国内脑机接口领域领先的强脑科技也先后走红……

爆火之后,浙江并未停下脚步。6月中旬,当调研组刚抵达杭州不久,就听到三件事:

6月4日,2025第22届浙商(投融资)合作周期间,杭州算力小镇聚集百余名浙商,评出“2025年度浙商‘AI+’TOP100”“2025年度浙商‘AI+’杰出领军者”“2025年度浙商‘AI+’金投手”等样本。

同一天,杭州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动员会举行,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超3900亿元,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超700家;全市投向人工智能的产业基金组建规模突破1000亿元。

6月7日,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举行。

网络上关于杭州“六小龙”的话题热度或许在渐渐褪去,但调研组发现,对于当地来说,产业的热度刚刚开始, 过去半年多时间里,浙江做了大量创新探索,为产业建设体系化铺路。

“在国家层面,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明确的产业统计体系,界定到底有哪些产业、哪些企业算是人工智能。所以,急需对整个产业生态进行精准画像和研判。”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数字经济所副所长陈悦介绍。

浙江在这方面率先破题。去年12月,《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试行)》首次明确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定义,并确定浙江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建立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统计监测方法。

经过全面摸排,2024年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年产值超过5700亿,对“产业在哪里”也有了更清晰的画像。

摸清家底,浙江迅速出击——

全省层面,今年5月,浙江发布《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产业生态、人才、算力、数据、模型、应用六大领域重点突破,针对性出台27项具体措施。其中提到,加快构建以杭州市、宁波市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覆盖芯片、服务器、光电网络、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着眼地方,浙江其他城市结合区位和产业优势,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上突出各自的特点。今年以来,温州强调抢占“人工智能+数字安全”赛道;衢州举行人工智能专题学习会,强调加快推动“AI+工业”“AI+农业”“AI+服务业”等融合应用……一业一策,浙江各地加快引领人工智能落地。

举全省之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浙江从面上一体化统筹推进,从点上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实现“多点开花”。

从标杆到标杆,看不见的“软生态”更重要

浙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赛道、打造高能级万亿产业生态的背后,企业主体是创造和突破的关键。调研组先后走进一批行业标杆企业,试图从微观视角进一步观察样本。

频频冲上热搜后,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明星企业宇树科技依旧在研发上“较劲”。“比起整‘花活’,我们研发的功能更多都面向用户实际需求,让用户真正愿意花钱购买产品。”宇树科技市场经理孙宝岩坦言。

今年“6·18”期间,灵伴科技推出的一款重49克、具备支付功能的AR眼镜走红。灵伴科技联合创始人向文杰表示,公司关注轻量化设计、实用功能优化,通过提升用户佩戴体验感,让AR眼镜成为大众真正能用、想用的产品。

AR眼镜系列产品。吴聃 摄

遵循市场化导向原则,杭州人工智能企业将前沿技术概念转变为用户真正想要、需要的产品,加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落地。

除了拥有人形机器人、AR眼镜等爆款明星单品,杭州还孕育出一批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企业。

在线声像仪将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波段可视化、融合光谱煤质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煤质信息的实时精准获取……海康威视AIoT创新馆内的各类产品,让往来客商频频驻足。作为安防领域全球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已在10余个主行业、近90个子行业的数百个场景中,提供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杭州何以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抢跑?受访专家和企业不约而同提到两个关键词:人才支撑和产业土壤。

《2024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显示,杭州以20家总部企业数上榜,首次问鼎“青年创业先锋之都”。杭州为何成为年轻创业者的优先选项?

不少受访者表示:“杭州适度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机制,降低了创业的试错成本。”例如,浙江近年来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通过系列人才政策为创业者“兜底”。“杭州是一座人才友好型的城市,让我们能‘轻装上阵’。”对此,孙宝岩深有感触,“人才房、创业补贴、租金减免等政策获得感很高,对初创企业而言也非常重要,让大家愿意留、留得下。”

“杭州引力”还源于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尊重。调研期间,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当听说调研组成功预约到宇树科技、灵伴科技等企业的采访时,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于晓飞难掩惊讶:“这些企业我们都很难约到。平时我们会为他们提供服务,但调研邀约却常被婉拒。”这番感慨道出了杭州“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

人才“用脚投票”。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显示,2024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于二线城市榜首,近5年人才净流入保持在1.2%以上。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软生态”同样重要。“浙江人工智能产业的此轮蓬勃发展看似骤然崛起,实则是植根于其在数字经济等领域长期以来的积淀。”陈悦介绍。例如,作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阿里巴巴培养出10万量级的数字经济人才,形成了“阿里系”创业军团。

过去30年间,浙江创新创业浪潮经历了从电子商务、互联网到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产业。数轮创新创业浪潮后所沉淀下来的丰沃产业土壤,如今持续滋养着人工智能领域新兴企业的成长壮大。

有专家认为,浙江正在经历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创新之变。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宇树科技、灵伴科技、海康威视等企业,迅速成长。在它们身后,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产业森林。

在浙江,人工智能领域批量出现的“小龙”们,既由当地引才育才用才的决心孵化而来,也是其耐心坚持长期主义的产物。

人形机器人格斗测试。受访者供图

赋能千行百业,在细分赛道上精心耕耘

今年2月,生长在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团传出重磅消息: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阿里巴巴下如此决心,是要打造一艘什么样的“AI航母”?带着问号,调研组深入阿里云集团一探究竟。

当从空中俯瞰阿里云所在的阿里巴巴云谷园区,会发现园区内的数栋办公大楼组成了一把钥匙的形状——寓意着阿里云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中国云计算大门。走进阿里云展厅,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则吸引着每位参观者的目光:在AI的辅助下完成一篇作文的批改、借助大模型对有“癌症之王”之称的胰腺癌筛查……覆盖教育、医疗等多元场景的应用,展现着阿里云在AI领域的最新成果。

“2025年是AI应用元年,我们相信AI可以赋能千行百业。”阿里云智能集团战略发展西南总经理黄蕾介绍,阿里云现已构建起涵盖基础大模型、云计算平台和开源生态的全栈AI能力,其基础设施面向全球四大洲,开服运营29个公共云地域、87个可用区。

AI赋能千行百业已成共识。如何降低技术门槛,让规模更加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用得起”“用得好”人工智能,阿里云也在探索。

“公共云优先”是阿里云战略的重要方向。黄蕾认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离不开算力支撑,公共云则能让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和大企业一样高性能的、更普惠的算力服务。

布局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之外,推动“AI+行业应用”深度融合,让人工智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痛点,成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另一个必答题。

围绕产业集群做文章,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在二三线县市区的细分赛道里跑出一条路: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应用场景,于是浙江发达的县域经济成为新突破口。

“最好的人工智能产品,一定要能服务于长三角各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于晓飞以温州鞋业为例向调研组说明:温州鞋业企业最大痛点是设计,因为三线城市往往比较难集聚设计类人才。针对这一痛点,当地企业开发了设计类AI大模型,率先将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鞋服设计。

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纵深应用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市场环境。立足杭州,面向浙江,拥抱长三角,当前浙江正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进一步为当地人工智能纵深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阶段性爆发期。然而,热流涌动之下也有暗礁。

“近两年全社会对人形机器人整体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但实际上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能力还达不到在工厂和家庭里‘开箱即用’的水平。”在孙宝岩看来,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会给初创企业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所以需要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于晓飞则进一步认为,国内各地竞相布局人工智能赛道,虽是百花齐放,但更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在细分赛道领域精细耕耘,而非同质化发展。“一哄而上,最后只能变成‘一地鸡毛’。”他说,比如,金华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纺织服装两条产业链规上产值,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就可以从这两大领域切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新宏泽:拟减持不超1.00%公... 格隆汇7月8日|新宏泽(维权)公告,公司拟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已回购股份不超过230.4万股,即不超过...
交旅融合 前景广阔(纵横) 来源:人民日报盛夏时节,山西太原再掀演唱会热潮,“歌迷专列”更被人们津津乐道,交旅融合“融”出了新场...
曙光股份:关于召开2025年第... 证券日报网讯 7月8日晚间,曙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于2025年7月24日召开2025年第二次临时...
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各省...
郎咸平怒批港险“七大坑”,事实... 转自:北京商报在金融投资领域,争议与讨论从未停歇。“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经济学家郎咸平的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