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内部吹哨”让食品安全监管没有盲区】#酒店员工举报厨师在菜里加止泻药##内部吹哨人化身舌尖守护者# 近日,国务院食安委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旨在发挥食品从业人员“内部吹哨人”作用,鼓励其主动参与监督,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据报道,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已经上线运行。多年来,食品安全监督主要依赖监管部门进行专项检查、日常检查、不定期抽查等,虽然效果显著,但也存在“视线盲区”。比如,有的店家应付检查搞一套,之后脏乱差如故。有的餐饮店经营场所不固定,经常变换“马甲”,仅靠监管部门难以跟踪追击。外卖平台准入宽松、审核形同虚设,为不少“幽灵外卖”提供了寄生之所,监管难度大大增加。在传统监督方式之外,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眼睛”盯,才能保障全天候在线。其实,食品安全领域“内部吹哨人”已在各地发挥作用。2024年7月,江西赣州市一家鸡排店员工举报,该门店存在苍蝇污染食物、烹炸用油20多天不换、一块抹布擦完地板擦冰箱等卫生安全隐患,为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了线索;2024年8月,江苏南通一酒店厨师在菜肴中掺入止泻药庆大霉素,该酒店另一名员工发现后大胆举报,让这种无良行径得以曝光。此外,不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聘请外卖骑手担任监督员,用“随手拍”捍卫食品安全。社交网络上,也有博主发起“和外卖小哥一起去找干净馆子”的挑战,就是基于外卖小哥对餐饮卫生状况最了解。餐饮领域的内部举报,从各地实践上升为监督机制,说明“内部吹哨”管用、实用。食品安全,既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也事关餐饮从业者的饭碗乃至餐饮行业的长远发展。鼓励内部知情人举报,是为食客考虑,其实也是为餐饮业着想。“内部吹哨人”不是企业告密者,恰恰相反,他们是食品安全和企业声誉的勇敢卫士。餐饮企业的内部员工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吹哨,国家版的举报系统上线,就是让“知情想报”与“知情上报”之间的路更加通畅,让食品安全监管时时守在每一家餐饮店。值得点赞的是,国家食安委不仅鼓励“内部吹哨”,还明确了可以举报的范围,同时要求给予举报人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小隐患小奖,大隐患大奖”,对报告重大隐患的予以重奖,旨在用实实在在的奖励激励更多知情者成为举报人。更为重要的,在机制上为举报人消除后顾之忧。比如市场监管总局的举报系统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模式,通过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并实行“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机制,更好保护举报人的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份监督,多一份监督就能多一份保障。“内部吹哨人”化身舌尖守护者,可以让食品安全更警醒。(北京晚报记者 李霞 视频:央视网)
下一篇:应该为人民币稳定币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