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加强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
随着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向“强功能”跃升,新阶段的“施工图”“实景画”也明晰。
7月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全会指出,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和内在机理,密切跟踪技术演进趋势、技术路线和创新模式变化,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更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充分发挥上海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潜能,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充分活跃起来。
观察一座城市科技发展的“后劲”,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是一个重要指标。2024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37家,相当于平均每天诞生2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新增科技小巨人118家。
本次全会强调,优化政策服务,创新支持方式,努力把创业者从非必要、非紧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用于科技创新和扩大市场应用。要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企业竞相涌现。结合构建企业生态培育体系,着力加大对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化“以赛引才”“以活动引才”“以政策引才”,以天下英才集聚促进创新企业千帆竞发。加强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专心专注持续给予政策支持。要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
近年来,上海的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尤其是从2017年起,上海提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对各类载体进行引导和扶持。2020年,《上海市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构建起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在内的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今年5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近年来的创新载体培育经验也表明,专业孵化,并不是简单地把同类型创业企业或创新项目进行时空聚集。而是聚焦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持续深度的创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培育,提供专业垂直的孵化服务。自2023年6月上海发布《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以来,创新成果涌现。
7月初,随着上海市人形机器人高质量孵化器揭牌,上海共拥有12家高质量孵化器,覆盖大模型、光电量子、智能传感、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前沿赛道。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设立了两亿元基金,将以种子轮形式,为入孵企业提供500万—1000万元资金支持。该孵化器负责人汪兵介绍,未来产业的“核爆点”源自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厚积薄发,要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投基金作支撑,初创公司才能快速成长。
上海市科委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中,AI大模型、基因治疗、光电量子、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占比进一步增长;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一批高质量创业项目成长速度加快,颠覆性创新技术、概念验证项目加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截至2025年5月底,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R&D经费投入超5亿元;无问芯穹、超越对称、意瑞半导体等3家企业估值超过10亿元,36家企业估值超亿元,估值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增至61家。